第7版:美·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美·口述

倾听三星堆文物保护者的讲述


    5号坑出土的金面具残件

    三星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将在5月18日向公众开放。  任然/摄

    张跃芬在工作中

    青铜面具经过X光探伤后,发现头顶部位和鼻子部位有裂痕。

    精美的文物,神秘的古蜀王国。3月20日的三星堆发掘现场直播被亿万网友刷屏,六个祭祀坑也被大家开玩笑地说是“盲盒”。“盲盒”打开容易,但要完整呈现出它的原貌却不简单。日前,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表示,已建立一个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馆,5月18日正式开放。届时,大家不仅可以一睹上新文物尊容,更能了解到很多文物修复与保护方面的知识。为此,本版今日推出“倾听三星堆文物保护者的讲述”专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者张跃芬和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者王荔,同时刊发一位普通观众“三探三星堆”的见闻和感受。

    中原风青铜器哪里造?

    ■ 口述:张跃芬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者

    ■ 记录:任然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这段时间,三星堆备受瞩目,而新建设的开放式文物修复馆,也让大众充满了热切的关注。近几年,国家对文物工作愈加重视,社会不断掀起“文物热”“观博热”,以及博物馆各项创新发展……我心中也有了一些小期许,期待能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期待有朝一日,我也能通过我掌握的技术,解开三星堆的一个个秘密。

    2012年,博物馆的书记和馆长亲自带队到川大(四川大学)进行校园招聘,他们想招一个化学专业毕业生。我当时正是分析化学专业硕士即将毕业,因为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便应招来到了博物馆。

    到了博物馆后,我发现所做工作和自己想象不太一样。对历史感兴趣,不一定对文物就了解。有化学的背景,不一定一开始就能做好文物保护的工作。因为我一直是理科生,文博方面的知识很欠缺。在博物馆里,通过各种培训、旁听,以及观摩前辈们的工作等不断进行学习后,我开始觉得三星堆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特别是在整理归档一件件历经千年的文物,并能仔细看到文物上面那些细致的纹理时,我也有了对文物的兴趣。

    还记得在做第一个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时,首先对文物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当看到有的有精美纹饰文物碎裂成数块,有的文物锈蚀很严重,有的文物又残缺很多时,顿时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经千年以后已经非常脆弱,我们文物保护就像是在和时间赛跑,尽可能地延缓文物的消亡时间。

    说到化学,大家都会想到各种仪器,各种瓶瓶罐罐。我所做的文保工作,其实也是这样。有很多现代科学分析仪器。

    在文物保护修复之前,要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而科学的修复方案依赖于对文物本身状况的科学认识。现代科学分析仪器分析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文物信息,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比如,X光探伤,如同给人拍胸片一样,通过文物的X光照片,可以判断文物内部的结构状况,进而推断文物的材质,揭示文物内部的裂纹、缺陷及其他信息。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个三星堆面具,出土时完好,表面有锈蚀。我们尝试用X光照相机对面具的铸造工艺进行了分析。发现青铜面具的正面靠近头顶的部位和鼻子部位有裂隙,在眉毛里、鼻子左边的脸颊和左眼睛里有沙眼,嘴唇下方有孔洞,额头上有小的气孔,这些都是青铜器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缺陷。而额头部位的气孔和疏松缺陷说明额头部位是浇铸口。这些信息不仅能为我们此后对该面具进行保护时提供针对性的方式,也有助于修复老师对其修复时进行保护。

    再比如,我在工作中常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在样品表面激发出二次电子(也叫次级电子)、背散射电子以及X射线等,收集二次电子或者是背散射电子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而收集X射线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成分信息。我们对一枚汉代铜钱表面的锈饰进行观察,看到了绿色有害锈的形貌,有的地方成片状,有的地方成珊瑚状。而红色锈的形貌成颗粒状,便说明有害锈和无害锈的形貌是不同的。

    现代科学分析技术在修复之前对文物进行检测,为科学修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有效防止保护处理过程中违背修复保护原则情况的出现。但是不同的科学分析技术反应的文物信息不尽相同,在进行检测时需要将多种仪器检测方法结合起来。

    有了这些科技技术,随着我们考古工作者不断发现新的文物,就能渐渐揭开三星堆很多秘密。这次三星堆最新考古进展中,我最期待的就是能分析出青铜器内壁中泥芯的残留,这样,或许将有助于解开青铜器是否是本地造的谜团。

    古代青铜器制作通常采用范铸法,铸造青铜器前,要先制作模范。据考古以及文保研究,模范有陶范、石范、金属范等等,其中以陶范最为常见。陶范通常被认为是就地取材。我希望能发现青铜器里残留的这些“范”,然后对其元素进行分析,进行比对,就能看出它是否用的本地泥,是否是本地产。

    博物馆不只有类似人头像、青铜面具这些有本地风格的青铜器,也有一些外来风格的尊或罍,如果能在这样的一种外来风格的尊或罍中发现泥芯的残留,就有助于了解古蜀国与其他地区交流的方式,是直接把这些青铜器从外地带回来的,还是学到了技术和艺术形式,在本地造的。我也相信,在目前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越来越科学先进的考古、文保技术形势下,这样的机会是会有的。

    至今,我已经在博物馆工作8年了,接触文物的时间越久,就越觉得这份工作的责任重大。记得我刚工作没多久,我天天去看同部门文物修复老师修复文物,看他们怎么把一个个残片拼凑起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老师们对每一件、每一片文物都相当细心地保护,如果我去取拿,他们会提醒我要怎么拿,要双手捧着,什么时候离开地面,怎么轻轻地放下,每一次都要提醒。他们就是这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护着这些文物。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