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江苏扬州梅应恺家庭:

家风记忆馆传承红色基因


    梅应恺一家

    梅应恺,75岁,是一名退休律师,妻子王成霞是一名退休教师。梅氏一家爱党爱国,其父梅继光抗战时期曾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购买药品并送到解放区。梅家依托自家住房,自费收藏200多件老古董,整理陈列,创办起江都首家家风记忆馆。夫妇俩积极投身社区公益事业。梅应恺的哥哥姐姐也都是中共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强盛贡献一生,赓续家族红色血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禹王宫社区勤俭巷9—3号龙川老街上有一处长达2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这处民居的主人梅应恺一家居住于此,并依托自家住房,自费收藏200多件老古董,整理陈列,创办起江都首家家风记忆馆,唤作“梅家小院”。目前,已被列为江都区不可移动文物,而透过这些“记忆”,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家庭的红色家风。

    来到梅家小院,就如同穿越一般,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久远的年代。3间老宅均用板壁隔开、木地板铺地,八仙桌、太师椅、雕花大床、大柜等古色古香的家具娓娓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中堂上方悬挂着家谱拓印的“木本水源”4个大字,临南中门为6扇镂空雕花的隔扇,天井小院内假山滴瀑,幽兰吐香。

    翻开纸色泛黄的《梅氏宗谱》,几行小字映入眼帘:孝悌乃立身之本,耕读乃传家之要,勤俭乃资身之策,谦厚乃处世之法,名节乃立身之道,亲贤乃成身之要。

    解放前,梅氏第十代后裔梅应恺的父亲梅继光开办的健康药房(后改名国泰药房)在龙川老街可谓赫赫有名。“抗战期间,我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秘密为新四军购买药品,将盘尼西林等药品藏在化妆品盒或者大茶壶里,多次运送到解放区。”梅应恺回忆。

    梅应恺一家都爱党爱国,他的叔父梅练是一位无线电专家,曾与许晓轩烈士等一同参加中共地下党员陈世德创办的世界语学会,并在仙女庙双桃会馆合影,留下了一帧珍贵史料。抗战爆发后,梅练被推选为江都县“抗敌后援会”5名委员之一。后辗转到重庆,秘密从事地下工作。梅应恺介绍:“现在,江苏首批党史教育基地许晓轩故居的那张许晓轩青年时代的照片就是由叔父提供的。”

    梅应恺的4位哥哥姐姐也都是中共党员。大姐梅应雯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奉献一生,大哥梅应宽是一名地质学者,曾获国家遥感技术一等奖。“我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一辈子为党为国贡献己力,并因此觉得无比荣光。”

    梅应恺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梅氏家风家训深刻影响了梅家祖祖辈辈,赓续红色血脉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作为梅家的后世子孙,梅家小院的现任主人是75岁的梅应恺,他是江苏众仁律师事务所一名退休律师,他的妻子王成霞是江都区进修附小的一名退休教师。

    业余时间,梅应恺是江都区法院少年民事庭的一名特邀陪审员,参与帮教失足青少年,为此他还专门撰写论文《陪审制度的沿革与思考》,发表在江都法学会的年刊上。在担任人民陪审员期间,参与审理各种刑事、民事案件几百件。

    梅应恺和妻子王成霞都是社区里的热心人。梅应恺利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特长常年在社区“温馨驿站”值班,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接受各种法律咨询,义务宣传法律知识,积极参与和主持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工作。王成霞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热心儿童教育事业,帮助多名外地务工子女完成了入学梦想,关心街坊邻居孩子的成长成才。“我们这边一户邻居,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只有奶奶照顾两个孩子,这样的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关照,我就主动帮着这两个孩子,目前,孩子们进步都很大。”王成霞开心地说。

    梅应恺说,在梅家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考上了大学,孙子、孙女也都是爱读书、爱学习的好孩子,“我希望我们梅家家风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