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主张

让传统文化从小浸润孩子心灵


    小丽/画

    作为教师的我,总是利用每年寒暑假的亲子阅读,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亲手传递给儿子。回顾儿子成长路上我对他的精神指引,总是和传统文化教育分不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基础教育,更要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广袤沃土,根深才能叶茂,才能花开绚烂。    

    ■ 吴明慧

    6月7日全国新高考作文题目上了热搜,其中全国甲卷作文题给出的阅读材料出自《红楼梦》。我心想,无论是我还是我儿子,拿到这个作文题都算压上宝了。3年前毕业的我的学生看到高考作文题后,也第一时间微信我:“老师,今年作文题选自《红楼梦》呀。”她听过我开设的《红楼梦》拓展课后,也爱上了这部经典之作,我们同是“红楼梦中人”。

    因为对《红楼梦》的喜爱,我能背下前60回的回目、第5回的人物判词和本回仙曲。为了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红楼梦》拓展课的需要,我结合自己多年“读红”的体验,还自编了一本专门写给初中生类似于名著解读的校本教材。

    把《红楼梦》作为青春读物在校园掀起“读红热”,这是我多年教学生涯中感到最充实、最有趣也非常有成就感的事。那时,几乎每个课间,都有学生拿着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来和我探讨问题,有学生从图书馆找来清朝孙温绘画的全本《红楼梦》,还有带着《蒋勋说红楼梦》来找我的。受我的影响,课堂内外出现了一批“小红迷”。

    作为教师的我,更是利用每年寒暑假的亲子阅读,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亲手传递给儿子。儿子上小学后,我就开始带他接触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不二之选。考虑到那时孩子还小,我先用有声读物的方式,在耳朵上让孩子对书中人物和事件都熟悉起来。他在做手工、我在做家务的时候,总是有《红楼梦》的背景阅读声音。一来二去,他不但熟悉了书中的所有人物,就连人物对话都能听见上句而接下句。儿子高考那年的自主探究课题,正是在阅读《红楼梦》中发掘问题确定的研究视角。

    回顾儿子成长路上我对他的精神指引,总是和传统文化教育分不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基础教育,更要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广袤沃土,根深才能叶茂,才能花开绚烂。

    今年3月—5月,因为上海疫情我居家给学生上网课,课余大量时间我都用来整理书架,于是发现了几本儿子小时候的启蒙读物。因为连续多年的翻阅、脱线后重新修补过的少儿版《唐诗三百首》,还有《三字经》《弟子规》,以及《笠翁对韵》《幼学琼林》《成语故事》等,这些弘扬中华文明的读物,都是我的最爱,我希望在儿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除了这几本启蒙读物外,我还找到了当时和儿子一起阅读的民国时期的语文书《开明国语课本》,是叶圣陶先生编写、丰子恺先生作图。无论画面还是内容,如今看来依然是美的享受。联想到近期沸沸扬扬的“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真是极大的讽刺。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中国老一辈文人对于审美和文化的自信,有时真让现在的某些人无地自容。

    这个春天,我喜欢一边翻看那些童书,一边回忆与儿子一起阅读的那些美好时光。最初,我带着3岁的他读《三字经》,当时只是作为睡前读物。图画版的《三字经》有插画,一边带他看图一边认字,完全没有任何诸如学前能认多少字、背多少唐诗之类的功利目的,只是单纯地陪伴。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从小培养儿子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认知和感悟能力。

    小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看似无心,一个多月坚持下来,《三字经》儿子就已能从头背到尾了。而那本翻烂的《唐诗三百首》则是他每年暑假的必读书目,反复诵读,在儿子读小学前不知背过多少遍。

    在国学经典传统读物的熏陶下,儿子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及典故。初中时,他已能自主阅读原版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至于《红楼梦》,仍旧延续他小时候的听读习惯,每个暑假来临,都是我们一起消闲听《红楼梦》的幸福时光。

    从儿子童年到现在,平时我们一家三口闲聊的话题,很多都是围绕着中华文化传统展开的,这可能与我们夫妻的所学及职业有关。我是学历史的,而先生是学中文的。文史一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儿子对于中华历史文化的认知远超过同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这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了他,同时让他进入更广阔的阅读领域。

    其实,中华文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和谐与家庭幸福的问题;中华文化最了不起之处在于,给每个人指引了做人的方向。

    这段时间,审视并反思“人教版教科书插图事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感到任重道远,必须用好每一节历史课,讲好中华文化的文明成果,弘扬优秀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让民族文化的基因代代赓续。回到今年高考的作文题,更使我深刻体会到国学经典著作的阅读空间仍旧广阔,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