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大山的女儿》:新时代“青春之歌”的“人民性”书写


    ■ 陈亦水

    近日,根据百色市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生前事迹改编的30集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中央一套顺利收官,以其追求质朴与真实的创作理念为扶贫题材电视剧打开了新局面。该剧通过流畅的影像化语言和强大的叙事推动力,从黄文秀个人视角和昔日贫困村的人民立场出发的双重线索交织进行叙事,不仅勾勒出一个勇于担当、有智慧有魄力的驻村第一书记形象,还完成了对其他扎根乡村热土的基层干部和脱贫致富的村民们的群像描写,充满了艺术层面的真实感和历史的现实性,成功地以“人民性”文艺观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

    艺术真实感:从人民立场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大山的女儿》作为一部扶贫题材剧,正如导演雷献禾所定位的那样:“我们拍的不是扶贫任务剧,而是一个人物剧。”这种以追求艺术品质为导向的创作,较为宝贵地呈现出“接地气”的真实感。

    首先,人物真实感体现在毫不回避基层干部所遇到的现实阻挠,并从人民情感逻辑出发展现黄文秀如何坚守“同人民在一起”的立场。

    黄文秀在抵达第一天就号召村民们一起打扫广场,却饱受村民非议“这黄书记是不是有洁癖?”当晚,黄文秀宣布室内禁烟纪律,几乎所有人都跑到室外抽烟、导致会议无法进行。百坭村党支书农战山甚至冲着黄文秀直言不讳道:“你不乱来,我们就给你打满分、让你镀满金!”当地人的行为动机及其情感逻辑可谓极为真实。

    面对种种偏见,黄文秀不是责骂训诫、不是强制执行、不是“把教育农民变成教训农民”,而是从人民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看待问题:与人民一起打扫广场、把椅子搬到院子里继续开会、勇于向反对自己的村民表达真实看法与感受,始终用以德报怨的态度开展扶贫工作,体现了黄文秀在处理与村民的关系时出色的领导力和行动力。

    第二,情感的真实体现在黄文秀之于村民强大的共情能力,不仅带领白坭村民完成了物质脱贫,更实现了村民们的精神脱贫,这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剧中,农战山叫黄文秀不要管见人就跑的懒汉黄元军,但她却认为“脏惯了,生活就更没有盼头了”而发动群众一起打扫屋子,黄元军看到家里焕然一新后深受感动、跑到河边用河水洗刷自己,隐喻告别懒汉生活而自力更生的全新人生。此外,还有全村最富裕、却始终与黄文秀暗中作对的蒙昌龙,他的转变来自黄文秀动员全村齐心解决枇杷运输危机,最后回归本心而揭发了表哥吃回扣的事实。

    此外还有个很重要的情感细节:在砂糖橘丰收后的脱贫庆功宴上,村民们发自肺腑地喊出“你是我们的家长!”但黄文秀说:“我不是你们的家长,你们的家长才是你们的家长,党的政策才是你们的家长。我也有家长,我的家长今天很高兴。”语毕却哭了出来。实际上,正是由于自己忙于扶贫工作而未能照看生病的父亲。这种细腻又真实的情感借助“家长”的修辞意涵,就将小我、小家与大国牵系在一起,把党和人民的关系紧紧联结在一起,进而呈现出黄文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共产党员的最高人生境界。

    历史现实性:以“人民性”文艺关照中国现实

    《大山的女儿》最值得探讨的,更在于溢于荧屏之外的历史现实性。

    或许正是因为主创团队坚守“人民性”文艺的创作观念,该剧并没有落入依靠编剧“金手指”推动剧情发展的“大女主剧”俗套,还摆脱了“女性的故事只有围绕男性才能讲述”的女性叙事窠臼,以人民为中心、从黄文秀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和扶贫工作的具体表现来塑造人物。

    尽管剧中不乏感情线索,但皆以此来体现黄文秀“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坚定决心。例如韦明杰首次向刚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表白:“如果我现在向你表白,你会为我留在广西吗?”而黄文秀却反问一句:“如果我现在向你表白,你会为我留在广西吗?”表明二人梦想与志向从此异轨殊途。

    饰演黄文秀的演员杨蓉曾提到:“刻意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坐姿和站姿‘淑女’的形象。她就是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孩。”这种不刻意贩卖“颜值资源”、不迎合性别化审美的创作,对当代文艺现状来说十分稀缺,成功塑造了有魄力、有担当、有韧劲又朴实的女性形象。

    荧幕之上做到不悬浮、不夸张,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在荧幕之下,黄文秀事迹的伟大与感人,同样在于“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品格,通过可贵的奋斗在平凡之路上创造了“伟大”。

    现实中的黄文秀,既是当代千千万万个通过奋斗考上“双一流”大学的“小镇做题家”缩影,又是“忠诚于事业、不畏艰难、担当实干”的驻村书记,更是一名“忠诚于党、信念坚定、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作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七一勋章”获得者和“时代楷模”,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莘莘学子,也是1800余名牺牲在一线的下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正如剧中黄文秀所言:“要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那些人那样自豪!”

    回到这部剧,正如黄文秀拒绝大城市的物质生活回到山村,《大山的女儿》从剧本创作到美术设计再到表演,都一定程度秉持“人民性”文艺创作观,摆脱了唯“眼球经济”是瞻的浮躁的流量思维及其资本逻辑,真正以时代精神的传递为中心、以艺术审美为导向进行创作,让我们在荧幕之上真切感受到黄文秀的伟大,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在《大山的女儿》开创扶贫剧新局面的同时,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华坪县女教师张桂梅专为贫困家庭女孩提供免费读书机会的事迹改编的《大山里的女校》,亦将在明年播出。就像前者结尾,黄文秀因公殉职后新一任驻村书记到岗上任时的画面所呈现的一样,我们借此看到无数扎根基层的干部前赴后继地为人民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服务的人民永远是历史的主体,而他们则是最值得被铭记的英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