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发展周刊·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栏目:乡村振兴·巾幗行动

版面: 发展周刊·乡村振兴

“动员别人种大棚,如果自己都种不好,那怎么发挥模范作用呢?”——

甘肃张掖:村妇联主席成现代设施农业带头人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妇女在草莓棚摘草莓。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汪家堡村妇女在高标准温室大棚育辣椒苗。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文/图

    “一座200米长的大棚,出租3个月,到5月种一季西红柿,年底再种一茬叶菜,这样算下来,一年预计毛利能达到20万元,这个账让人越算越兴奋!”

    孟春时节,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汪家堡村一座新建的高标准大跨度钢架大棚里,妇女们正忙着育辣椒苗。大棚的主人武雅琴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早期的小跨度钢架拱棚和日光温室相比,新建的大棚土地利用率更高、栽种期更久,经济效益也更高。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先继推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点扶持政策,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到现代设施农业的实践中,在创建甘州区绿色低碳蔬菜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代表的女致富带头人,她们也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蓬勃向上的力量。

    被验证的“神话”

    武雅琴今年40多岁,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汪家堡村妇联主席。年轻时,曾去南方的城市打工,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吃过苦、受过累,她始终没有找到理想中的归宿。回到家乡后,她结婚生子,但生活似乎又回归到了原点。

    2012年,武雅琴担任村妇代会主任。因为参与村里的事务,她接触到最新的政策信息和农业生产知识。

    2017年9月,武雅琴等60多名妇女参加由甘州区妇联和区委党校联合开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其间,培训班组织大家远赴山东寿光实地观摩学习。在寿光,武雅琴看到当地已经普遍发展起新型智能日光温室,开始走“一村一品”的路线,而张掖的农户还在种植一二代暖棚。特别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当时寿光农户种植新型智能日光温室单棚单茬的收入已经达到10万元,这在武雅琴和同行的姐妹眼里,简直就是个“神话”。

    这次观摩学习使武雅琴深受震撼。回到张掖后,她开始琢磨新型温室大棚种植技术,“这成了我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结,我总想着怎么来验证这个神话的真实性”。武雅琴说。

    机会很快来了,2020年春,张掖市出台支持设施农业的相关政策,其中包括补贴建设高标准新型智能日光温室。作为村妇联主席,武雅琴带头积极响应,借助政府的扶持政策,当年8月中旬,她的第一座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建成。

    因为是第一次种植温室蔬菜,棚内土地怎么复整、怎么施底肥、怎么控温都是难题。那些日子,武雅琴和丈夫为了尽快掌握和了解种植技术,不仅向附近棚友和区农业农村局的几位老师学习,还和山东寿光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互加好友,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武雅琴就发微信视频向专家们寻求帮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武雅琴的第一棚西红柿喜获高产,26吨西红柿毛收入近5万元。实打实的经济收入让夫妇两人铁定了发展温室蔬菜种植的念头。

    “第二年我老公卖掉了家里的平板挂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筹资39万多元建了1座长170米、占地3900平方米的新型智能日光温室。我的两座棚共投资63万元,1年下来毛收入35万元左右,真的验证了那个‘神话’。”武雅琴说。

    “就要当好带头人”

    “我是村妇联主席,动员别人种大棚,如果自己都种不好,那怎么发挥模范作用呢?”武雅琴告诉记者,汪家堡村推广新型温室大棚并不是一帆风顺。

    2020年甘州区1号文件出台,号召村民们种植新型温室大棚时,由于新棚投资较大,已经种惯了老棚的部分村民持怀疑态度。为此,村委会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村“两委”成员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响应,争取让更多老百姓读懂1号文件所传达的信息,把握机会,能建都建,不落下任何一个,但也绝不勉强任何一个。

    当时武雅琴所在的社里有一对夫妇,他们平时一边种地一边打工,当武雅琴动员两人建棚时,因为吃不准政策,两口子一直犹豫不决。到了年底,听到武雅琴种植新棚的收入后,两人彻底被打动。2021年春,区委1号文件再次下发时,还没等武雅琴上门做思想工作,两口子直接找到村委会报名参与建棚。2022年8月底,这对夫妇种了西葫芦,仅仅三个月,单茬收入就有4万元左右,比往年种20亩地的纯收入还要高。尝到甜头的两口子逢人就说“早知道去年就跟着妇联主席走,早受益,早致富”。

    “20多万元的大棚,政府补助后,我自己才花了4万多元。自从种了这大棚,我们两口子再也不去追着打工了,你看我出门穿着裙子,进棚一换,回家时进门还穿着干净的衣服,风刮不着雨打不着,种植大棚让我真正尝到了甜头。”女主人杜香春说。2022年1号文件刚刚颁布,两口子又迫不及待报名交款。

    在党寨镇,像这样依托设施农业发家致富的人很多,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显现,很多人都尝到了种菜甜头。

    “我家是从事制种玉米产业的,现在农闲,就来棚里打工,少则八、九天,长则个把月,忙完这家忙那家,有时一天能赚300多元,一年基本上闲不下来!”采访中,正在棚里忙活的附近村民贺光琴告诉记者。

    据悉,在整个党寨镇,目前已经或正在建设成高标准大棚共有9258座,设施蔬菜面积达2.1万亩。党寨镇20个村,目前有10个以上村妇联主席在设施农业中发挥了群团组织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她们不但自己有棚种,还用实际收入激发周边群众依托设施农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以前的农村,很多人都把发家致富的梦想寄托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现在我们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实现了这个梦想。”武雅琴告诉记者,去年她又建了1座占地7.2亩的大跨度覆棉被钢屋架大棚,提及以后的日子,她语气中充满希望与憧憬。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