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化周刊·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周刊·什刹海

风吹王坪


    那些浴血奋战,每一滴为新中国的胜利流下的鲜血和热泪,都成了载入史册的记忆,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

    ■ 熊宴

    当看到“赤化全川”四个大字赫然立在我们的眼帘时,我们终于到达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王坪。

    车停在了山下。这支三个家庭组成的队伍,一人手拿一支菊花,默默地走向陵园。

    第一站是铁血丹心广场,这是一组由19名石雕红军组成的主题雕塑。雕塑长19米,宽3.2米,高7.8米,基座高1.2米。这些数字有着特殊的含义:1932年12月红军入川,7.8米代表着陵园集墓中埋葬的7800余名红军烈士。

    父母们拉着孩子的手,小声地说着这座雕塑的来由和那些数字的意义,顺着广场,走上了千秋大道。

    千秋大道是陵园贯穿迎宾广场、陵园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中轴线的一部分,大道的寓意是红军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大道全长425米,共9个纪念平台,341步青石板梯步,341和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入王坪村的时间契合,梯步最宽处35米,最窄处12米,寓意红军1935年12月撤离川陕苏区北上。

    因为出发得早,整个大道只有我们一组行人,沿着千秋大道的梯步向上走,走道的尽头竖立着一块红军烈士陵园牌坊:牌坊由汉白玉雕琢而成,整座牌坊雄伟壮观,上面刻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几个大字,过了牌坊,就到了我们此行想要瞻仰祭奠的烈士墓碑。

    走近烈士墓碑,周围松柏苍绿,幽深宁静。立在树下,墓碑的全景尽收眼底,碑文正中竖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两旁有联,上联为“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驱”,横批是“万世光荣”。

    孩子们很好奇:“这上面的图案好奇怪,好像在哪里见过,又好像有点不对劲。”他们热烈地讨论图案的造型,夏爸爸对他们说:“你们觉不觉得这和我们平常戴的党徽很像吗?但和党徽又有区别?”

    “对!”初三的夏果扬起了手,“这个是反过来的,难怪我觉得眼熟!”

    夏爸爸点点头:“当时这里是我们四川最大的红军总医院,那时可没有高速路,也没有好的环境,这里的条件艰苦恶劣,缺医少药,又赶上当时四川军阀刘湘得到蒋介石的指令对全川红军开展‘六路围攻’,国民党准备在三个月内全歼红军,当时战事激烈,伤亡惨重,牺牲的红军越来越多,为了集中安置他们,就形成了我们正前方的红军烈士集墓群了。”

    夏爸爸指着后面的集墓群继续说:“当时的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女士,为了纪念这些战士们,就亲自设计了这块墓碑,上面的字也是她题写的,你们看到的倒悬的党徽寓意着党徽低垂,全党同悲的意思,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的红军们。这可是全中国唯一一所由红军战士修建的墓碑。”

    夏爸爸走到墓碑前,指着一个手枪的造型给孩子们看:“这个手枪是真手枪,是张琴秋女士当时的配枪,我们常说枪在人在,枪亡人亡,张琴秋当时将她的配枪一并镌刻进去,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陪伴着她的战友,纪念这些红军战士。她可是咱们新中国第一任纺织部部长,为我们国家纺织业发展、女性独立解放都做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将手中的菊花放在了墓碑前,孩子们围着枪的造型轻轻地抚摸着,一个60多岁的老人走了过来,对着夏爸爸说:“讲得真好!”夏爸爸不好意思地笑着:“谢谢!我平常就喜欢研究这些。”老人点点头:“这段历史是应该被我们所有人记住。”

    空荡荡的陵园,除了我们就是这位老者,我们很快就熟络了起来,聊了几句才发现,他就是在这里驻守了一辈子的守墓人——王建刚。

    他很瘦削,站在那儿似乎都有点摇摇晃晃的感觉,他很喜欢小孩子们,总是用慈爱的目光一直看着孩子们。

    王建刚老先生和我们聊起他们一家的过往。当时红军总医院搬到通江后,王建刚的父亲就成了红军担架队的一员。走到了陵园的正中心,他走到一座墓碑前,弯腰去拔那青草,我赶忙扶着他的胳膊,他说:“老了,老了,我今天上山都是儿子把我用车拉上来的,可我还是想来。”

    老人指给我们看:“17225座碑,都是从通江各地迁葬到这里的,通江当时20万人,5万人参加了红军,基本上家家都有红军,家家都有烈士。2012年通江将分散在23个乡镇的17225名红军烈士墓迁了过来,为他们建造了一个新的家。从有集墓的时候,我父亲就说,‘得有人记住他们,记住他们曾经为这片土地上的人认真战斗过’。他死的时候让我一定要没事过来看看,给他们拔拔草、说说话,让他们晓得,有人一直记挂着他们。现在好了,你看这些娃娃们他们都懂,他们从社会环境、到生活文化,见证了国家变强大的整个过程,他们与生俱来就有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自豪。”

    我们陪着他走到了英烈纪念墙,那上面刻着7800多名在通江牺牲的红军烈士们的名字,这些烈士们是那墙上的一个个名字,却又不仅仅是一个名字。那些浴血奋战,每一滴为新中国的胜利流下的鲜血和热泪,都成了载入史册的记忆,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

    那一座座无字墓碑,一直在通江的红色土地上吟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