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文化周刊 看点 PDF版下载

栏目:看电影

版面: 文化周刊 看点

影片中,珍对采访者说,回顾她的一生,她觉得自己格外幸运。而看着她年逾80,依然干净纯粹的眼眸,我想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慨叹,活在热爱里的女性能有多勇敢。

《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活在热爱里的女性能有多勇敢


    ■ 范语晨

    “我听别人说,小时候你想变成男人。”采访者问。

    “对,或许是因为当时我想做的事情,男人可以做,但女人不行。那就是:去非洲,跟动物生活在一起。”珍·古道尔答道。

    这是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开宗明义的一段对话。珍的回答是如此自然、直接和有力,正如电影画面里的她,一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作为曾经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杰出女科学家,珍·古道尔的名字和开拓性贡献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她对黑猩猩的研究和发现,改变了科学界对“人类”的定义。而当走进影院,在大银幕上观看珍·古道尔的一生时,我的惊喜和触动还是远远超乎意料。

    这部纪录片中的画面,来自50多年前的胶片录影。1962年,荷兰电影制作人雨果·范拉维克(后来成为珍的第一任丈夫)来到坦桑尼亚贡贝,全程拍摄记录珍的工作和她的发现。2014年,这些超过100小时的影像素材重新面世后,导演布莱特·摩根将它们和此后珍的一些影像加以剪辑,配合珍的口述和采访,共同复原了珍一生的起承转合。

    一切的起点,发生在非洲贡贝的原始森林中。画面里,珍金色的头发扎成简单的马尾,身着浅卡其色的衬衫短裤,背着挎包观察着。她的周围没有人烟,只有奇异斑斓的昆虫与鸟兽。

    当镜头聚焦她的双眸时,方才的震撼更加直击心灵,这是一双与森林颜色一样的眼睛,干净、坚定又充满爱意。珍的眼神让你觉得,她不是一个外来的研究者,她似乎天生就属于这人迹罕至的动物世界。

    的确,珍的人生,对于多数人来说,都太勇敢、太精彩、太传奇了。可于她而言,一切似乎都发生得那么自然,有如宿命的安排。她从小就对动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观察母鸡下蛋,她能在鸡窝里待五六个小时。8岁的时候,她就打定主意,去非洲,和野生动物在一起,是她唯一想做的事。

    而珍接近梦想的每一步,都是不假思索的。当朋友邀请她去肯尼亚农场作客时,她果断决定积攒费用前往非洲;成为当时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路易斯·利基的工作助理后,她又毫不犹豫地接受利基的委派,前往贡贝观察黑猩猩;在试图接近黑猩猩群体时,她遇到了很多沮丧和挫败的时刻,却从未想过放弃,日复一日地跋涉在深山中……

    影片中不时插入、浮现珍当年的研究日记和信件页面,似乎将观众也带入了珍当时心境的细微变化中。渐渐地,黑猩猩接纳了她的存在,她也感知和解读着黑猩猩的喜怒哀乐。她给观察的那些黑猩猩都起了名字,并发现这些亲切的伙伴跟人类一样,有爱和妒忌的情感,甚至有制造简单工具的能力。

    而影片不加过多修饰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将珍的非洲岁月呈现得恰到好处。不过,克制平实的讲述风格,并不意味着珍经历的一切都波澜不惊。在20世纪50年代,一位年轻女性离开城市,前往非洲研究黑猩猩,绝对是一件惊世骇俗、阻力重重的事。

    珍最初前往非洲时,身边就充满了不理解的声音。所幸,开明、理性的妈妈始终支持她对动物的热爱。考虑到她的安全,妈妈自愿陪她一起去非洲。而当珍的重大发现挑战了科学界此前的成见后,女性身份再次成为人们轻视她的借口:有人觉得她是未受过训练的年轻女性,因此研究结果不值一提,有人则认为她是因为修长的身材和秀丽的面容而出名的。当年许多报纸都会以她的性别和美貌当噱头来吸引眼球。

    珍没有为此陷入苦恼,只是一笑置之:“人们认为我出名是因为我的腿,这太蠢了,我没放在心上。”

    如果说,这些质疑对于珍而言是无足轻重的杂音,那么黑猩猩研究的深入与家庭生活的展开,则让珍真切地感受到梦想与日常的撕扯,以及女性躲不过去的难题——职业与家庭、母性与理性的冲突。在贡贝摄影工作结束的雨果想要到塞伦盖蒂继续野生动物的拍摄,这对丛林中的神仙眷侣面临分道扬镳的考验;儿子葛拉到了上学的年龄,珍深知社会化对孩子的重要性,因此她不得不把儿子送回英国接受教育。在这些艰难的抉择中,珍依旧是坚定的——她和雨果离婚,各自追寻梦想,但相比初到非洲时宿命般的欢欣,此时的珍开始品尝命运的遗憾与无奈。

    伴随着珍人生体验的复杂化,纪录片的叙事也悄然进入了更具技法和巧思的“深水区”。顺着珍的讲述,导演巧妙地把珍对黑猩猩的情感与认知,与她自身的生命经验融贯起来,编织成相互影响、彼此呼应的“双螺旋”:黑猩猩芙洛生育以后,珍的儿子也出生了,她观察着儿子的成长和行为,也不断共情着芙洛的强烈母爱,她深感“观察黑猩猩,让我成为更好的母亲”,而她与儿子的分别,也呼应着芙洛与弗林特的告别;原本珍认为比人类还要善良的黑猩猩群体,也出现了群落之间的分裂与争夺领地的暴力,珍陷入了非洲岁月的最低谷,“我们的美好天堂,已然天翻地覆”;黑猩猩群体中爆发脊髓灰质炎疫情,成了珍生命中最可怕的梦魇,不遗余力地帮助黑猩猩、又心痛地面对它们的死亡,都让珍开始思考生死的命题……

    此时的银幕上,珍那双碧绿的眼睛有些潮湿和怅然。或许,她开始发觉,在坚守热爱的一生中,比起承受他人的指摘和个人情感的取舍而言,心中乌托邦的陷落,才更需要莫大的勇气去承受。黑猩猩的世界不是仙境乐园,也一样有骇人的自私与残暴。黑白与彩色画面不断切换,原始森林中的温情与残忍轮番上演,加之与人物心境极为贴合的配乐,纪录片的后半段呈现出极其旷远、厚重的质感,让观众穿行在旷古的自然、岁月的流逝、生命的循环与人性的明暗中,与珍一起经历、唏嘘、深思。

    失望和幻灭当然不是珍传奇故事的结局。就像珍在采访时所说,在森林里的生活让她学会了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多年的观察研究,带给她的是越来越清晰的责任感:人类作为唯一进化出精密有声语言的物种,有责任保护世界上的其他动物。随着非洲的黑猩猩不断减少,步入老年的珍也开始了走遍世界的宣讲——“我必须扮演的角色是,确保下一代成为比我们更好的保护者。”

    影片最后几分钟里,年逾80的珍,一头金发已变得雪白。她依旧穿着干练的短袖衬衫,自如地走在她度过一生的非洲丛林中。珍对采访者说,回顾她的一生,她觉得自己格外幸运。而看着她依然干净纯粹的眼眸,我想每个人都会忍不住慨叹,活在热爱里的女性能有多勇敢。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