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 PDF版下载

栏目: 乐活新主张

版面: 乐活

过好日常,建设自己的中年“避难所”


    人到中年,努力做个冒着咕嘟咕嘟热气的人吧。《半山文集》里有一句话说:“人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自己的日常生活,才算是真正生出了人生智慧。”生活消费更节俭了,生活质量没有下降,我发现:幸福指数提升的日常,更需要智慧和才华。

    ■ 梁爽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带着家里老小到海边游玩。那天陪着女儿在退潮的海边赶海,我故作兴奋地喊:“哇,你看小螃蟹;哇,你看小花蛤。”突然有个大学生样子的女孩来问路道:“阿姨,怎么去那边的礁石?”我回答“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路怎么走,还不知道为什么她要叫我阿姨。我还不到40岁啊。

    那一刻我意识到,中年不仅跟外貌、年龄有关,更是一种处境,一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境遇。而想要过好中年,我们要学会去开拓思路与眼界。比如今年我刻意安排时间,沉湎在历史、科幻这些大时间维度的阅读中,哪怕在具体的育儿领域,我也愿意去历史里,看梁启超家、左宗棠家、曾国藩家、海宁查家等近现代顶级家族是怎么育儿的。于是突然发现,茶杯里的风暴,在浴缸中不值一提。

    人到中年,我沉浸在虚拟大学生活里

    近期看到一种说法,女人“要把自己当女儿养”。人到中年的我,决定把自己“当女大学生养”。

    以前我想过,等孩子更独立时,自己再读个在职研究生。其实想做的事,未必一定要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才去做,也未必一定要达到某个条件才能做。喜欢的事,现在就做起来。

    最近看美国一位学者,写了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文章刊登后,他和伴侣没有乘势而上,而是决定跑到加拿大魁北克一个没有无线网络的乡下,住在小木屋里,抱着一篮子书专心阅读,彼此陪伴。我觉得他们真酷,屏蔽外界的纷纷扰扰,沉浸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听各种抱怨声、吐槽声、预测声,烦躁、丧气时,我会沉浸在自己虚拟的大学生活里。有时间就听慕课,最近痴迷于博雅大学堂和清华通识课的教授们课程。

    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结构、权力与转型》,整节课围绕泰坦尼克号每个船舱的死亡人数展开,从另一侧面认识社会阶层,让人意犹未尽。北大的《世界文学名著阐释与思维空间拓展——以卡夫卡小说为例》,我反复听了三四遍。年少时就喜欢卡夫卡,人到中年再看卡夫卡,我被老师的新角度折服了。还有政法大学的《文献检索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方法》,越听越精神。

    以前我总是怀念大学生活,如今发现,无论身处何方,拥抱知识文化的生活才是最迷人的,那种对一件事情的钻研、赏析、梳理,让人豁然开朗,深爱世界。就好像毛姆说的,从满地六便士的现实,看到了皎洁的月亮。

    减少接盘侠心态,别让亏损再加剧

    今年我有意识地省钱,申请了4次提前还房贷。从去年开始提前还贷以来,每月还款从开始的八千多元,到六千多元,再到现在的三千多元,随着还贷的锐减,我感觉自己的脚步都轻盈了许多。

    人到中年,你得承认自己只是时代洪流下的普通人。在股市投资上,你不可能未卜先知永远低买高抛,不可能反人性地买跌不买涨。不要把“不济”归因为时运,把“济了”归因给自己。“坏事都被自己赶上了,好事都绕着自己走”,这种接盘侠心态像钢印,一旦缠住你,下坡路就会自动续约。

    过好现在吧——哪怕接盘,也要接得开心点。既然房价跌了,更要在这房子里相亲相爱,笑声不断。既然养娃很累,更要珍惜和她相处,互相给对方力量。如果我再继续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就是两头吃亏吗?

    以前看港台明星,这个家里破产,那个为父还债,估计那些父母破产时、欠债时也崩溃、也绝望,但只要活着,就有好事发生的机会。

    过好日常生活,做个冒着咕嘟咕嘟热气的中年人

    以前在消费主义中沉浮过,现在看来都是长见识、增体验,也都成了过去。现在我会纠偏一些自己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去美容院头皮按摩、眼部拨筋、身体推拿的频率降低很多,各种瓶瓶罐罐不再想买就买,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自己了。

    我现在就是自己随叫随到的服务员,定期给自己亲手指压穴位,做做眼保健操。我办的瑜伽卡、早教课机构关门跑路了,那就把卡里没上的课,转到公园里、小区去开心上、开心玩吧。吃早餐的时候,和烧卖亲亲嘴。陪娃玩的时候,玩到双脚离地。突然发现,大自然的审美和设计,比人工感的产物伟大多了。

    《半山文集》里有一句话说:“人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自己的日常生活,才算是真正生出了人生智慧。”如今,生活消费更节俭了,生活质量没有下降,我发现:幸福指数提升的日常,更需要智慧和才华。

    珍惜让自己有热情、有激情的东西,那些让自己津津有味的书、电影、景、人,但凡让你产生“活着真带劲儿”的载体,都值得郑重道谢。人这辈子只活几个瞬间,剩下的都是重复。让你有热情的东西,都在延展你活着的瞬间。人到中年,努力做个冒着咕嘟咕嘟热气的人吧。

    “中年女”,建设自己的中年“避难所”

    每个人的“中年避难所”不同,有人是爱好,有人是事业,有人是孩子,有人是知己。

    我不觉得家庭和事业是“避难所”,毕竟上有老、下有小,前有沙滩后有浪。我现在觉得其他“中年女”是我的最新“避难所”。

    有时候跟老公解释半小时,他没办法明白你敏感的心绪,其他“中年女”,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叹气,她们就知道。最懂我的就是另一个“中年女”。

    我最近给孩子物色幼儿园,路过某个幼儿园时,想起有次练瑜伽认识的宝妈就住附近。我于是向她打听幼儿园情况,过了一会,几段语音发过来了,幼儿园的口碑、伙食和价格等,对我很有帮助。那一刻,我那些说不出口的焦虑和委屈,顿时烟消云散。她可能不知道我的具体情况,但她懂中年,懂代入,懂生活的一地鸡毛。那种瞬间的理解,安慰了我,太治愈了,太给力了。

    我和老公展望育儿前景,我俩好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一个随时能取悦自己的谐星。人生不必去争每一个强,要学会给自己身心减负。

    女人到中年,生活每天都可能是大拆大建,耗费心力。但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省着点用。

    这几天,我看到一段文案:“你是他的老婆,但你不是他的。你是他们的妈妈,但你不是他们的。你是他们的孩子,但你不是他们的。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属于谁。我属于我自己,请把心多操在自己身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