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评论 PDF版下载

栏目:天天观点

版面: 视点评论

化解“菜贱伤农”需全产业链综合施策


    □ 付彪

    近期,蔬菜价格走低引发广泛关注。“买了50斤萝卜来腌萝卜干,才花了10块钱。”“0.19元一斤的白菜好多年没见过了,真的是‘白菜价’。”不少居民感叹着今冬菜价如此便宜,也让人不禁疑惑,蔬菜为何卖不上价了?

    与往年同期相比,今冬菜价明显偏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蔬菜批发均价为3.58元/公斤,环比下降5.1%,同比下降3.9%。相比市场零售价,蔬菜的地头价下降更为明显,部分品种价格甚至跌破成本。以大白菜目前的价格,许多农户已经无法收回成本。

    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冬蔬菜之所以跌出“白菜价”,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前几年蔬菜价格较高,今年秋季菜农扩种下,导致种植面积较大,使得今冬蔬菜相对过剩。二是今秋天气整体偏暖,适宜蔬菜生长,单产增幅较大,尤其是大白菜,单产增幅20%左右。三是产量增加下,又适逢大白菜、萝卜等集中上市,而随着居民冬储蔬菜习惯改变,短期集中采购大幅减少,市场供过于求,进而导致价格下跌。

    菜价一头连着市民,一头连着农民。化解“菜贵伤民、菜贱伤农”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从全产业链出发综合施策,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等各项工作。

    事实上,很多时候蔬菜价格变化大是因为供求关系波动大,而不少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种植存在盲目性,难以判断市场销售情况,预测下季蔬菜价格。这就需要有关方面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合作社,系统了解市场行情,帮助他们制定生产计划,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生产规模,包括调整蔬菜品种以及产中技术支持等。

    更重要的是,推动产销深度对接,不断提升流通效率。12月12日,农业农村部部署当前蔬菜产销工作,要求健全省部联动工作机制,搭建信息、产品、基地等对接平台,提升产销对接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各地要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加强信息监测调度和产销对接,帮助农户拓展销售渠道。对可能出现滞销卖难的蔬菜品种,强化产销对接服务,保障菜农收益,也可发展深加工产业,平抑集中上市带来的价格波动。

    据了解,为帮助菜农减轻损失,各地纷纷使出了硬招实招。比如,山东淄博采购滞销的白菜免费发放给市民;山东青岛市红十字会联合平度红十字会推出“真情助农 请您认购——微尘爱心菜”专项募捐项目,方便爱心人士购菜;河南省临颍县及时摸排蔬菜滞销情况,加强与批发市场的联系,直接到田间地头组织货源,努力缓解农民卖菜难………期待各地各方都迅速行动起来,携手共同努力,帮助菜农度过这股“寒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