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村“集体活动”:干塘分鱼


    ■ 刘晨

    我的家乡在皖南的一个小山村,这些年,很多年轻人外出,村子渐渐空心化。但是,每年春节前村里的干塘分鱼,大伙都会回来,聚集在村里的水塘前,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这次村里定的抓鱼时间刚好是南方小年。提前三天,村里就开始抽水,几根长长的黑管子一头连着水塘,一头连着排水渠,将水引向农田。早上8点我就来到了水塘前,此时水塘前的人还不多。过了一会,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开车,有的骑着电动车,但无一例外都拿着一个竹子编成的大篓子,还有的工具齐全——防水外套、胶靴、渔网全套备齐。水塘前的广场变成了热闹的聚会,村头到村尾的人大都来了,外地回家的,各家的儿媳妇、姑爷、小孩,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的场面可不多见,更是一个难得的交流机会。我的几个大伯、哥哥、姐姐也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块聊天,其乐融融。

    水越放越少了,水塘底厚厚的淤泥逐渐露了出来,鱼儿也开始躁动不安起来,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有些直接“搁浅”了,这也宣告着捕鱼的开始。几个村民进入水坑,开始捞鱼,几百条大鱼聚集在小水坑里,随手一抓便是好几斤的大鱼,捞上的鱼接力往上传递,最后直接扔在水塘前的广场上。不一会儿的工夫,广场就铺满了鱼。鱼儿也不安分,到处乱蹦,弹得淤泥到处都是。

    等大鱼捞完后,生产队长大喊一声:“好,可以搞了!”在水塘边观看的村民们便抄起装备冲进塘里捞野鱼,场面沸腾。有善用渔网的,在角落一网下去好几条;有的手脚快,眼力准,直接用手也能一抓一条;还有的专门捡那些遗落在淤泥里的鱼和螺。时间已至11点,大部分村民都已上岸,提着篓子收获满满,虽然身上、脸上糊着淤泥,却掩盖不住质朴的笑容。

    接下来是重头戏:分鱼。首先,按照两个生产队将鱼平均分成两堆;然后,请有经验的村民估计鱼的重量,将鱼分成同重不同数的若干堆,一堆鱼从4条到1条不等;最后,每堆鱼贴上数字,生产队长叫每个户主抽签,凭抽签领鱼。我抽到了17号,领到了三条鱼,一条鳊鱼两条胖头鱼。村民们拎着分到的鱼,喜气洋洋地回家了,过年餐桌上又多了一道最有当地特色的美食。

    刚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先要按两个生产队均分鱼。后来我得知,两个生产队按人头收取了不一样的鱼苗费:A队约40户人家,每人12.5元鱼苗费;B队约50户,每人10元鱼苗费。这样均分,人少的A队就不会吃亏。

    水塘是集体财产,每户村民又都交了鱼苗费,每年举办的抓鱼活动,把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大家的集体意识。分来的鱼不仅可以做成家乡的美味,还成了春节的符号和象征。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