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春满小河湾


    ■ 宣金祥 

    老家村名叫百子村,坐落在高邮湖西岸,隶属安徽省天长市万寿镇,白塔河绕村拐了个弯后蜿蜒东流,所以,老家人也叫它小河湾。

    和往年一样,回到老家,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过年时就更多了。今年的春节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连串的喜事令人兴奋。

    “穷汉子”建起了“小洋楼”

    大年初一,迎新接福之际,四周的鞭炮声、花炮声不绝于耳,而响声最大的连发礼炮,是唐春山家燃放的。

    36岁的唐春山在家排行老四,四五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三个哥哥成家后,他和父亲相依在两间破草屋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因其顽皮瘦小,乡邻们叫他“四猴子”。

    “‘四猴子’初中刚读完就走上了社会,外出打工混出了模样,近几年真是大发了。现在,村里最亮眼的小别墅就是他家。”父亲说,唐春山先是在省城合肥一家建筑公司做打桩工,因为他技术好,人又活络,后来,公司把打桩业务承包给了他。每年,他可以净赚30万元。2020年,他推倒旧房,在新农村规划点上盖起了农家别墅,盖好后又着实装潢了一番,总共花去60来万元。新屋里,彩电、电脑、冰箱、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应有尽有。

    乡下拜年,四邻都要相互走动,不仅互道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还要互敬香烟。唐春山一身新衣,精气神十足,他掏出的是“红软中”,这让我这个城里人也吃了一惊。“老四兄弟,真发了啊!恭喜恭喜!”我祝福他说。

    “哪里,哪里,全仗国家政策好!全托大家伙的福啊!”他乐呵呵地说。

    福根叔有了温暖的家

    大年初二一大早,屋后树上的喜鹊“喳喳”地叫不停。“今个儿又有喜事啦!”奶奶耳朵真尖。话音刚落,村头的远房叔叔宣福根上门来请我们全家去吃喜酒。

    宣福根今年47岁,自小父亲病故,和母亲、弟弟苦撑着熬日子。初中毕业那年,母亲病故,他便去当了兵。退伍后,他回家务农,由于老实巴交,不善言语,对象一直没有着落。这不仅成了他的苦恼,也成了亲友们的一桩心病。

    有好心人撮合邻村的惠芳和福根。两年前,惠芳老公因工伤亡故,撇下了年过40的妻子和一个9岁的女儿。惠芳年前终于松了口,条件是,宣福根做“上门女婿”。福根爽快答应了。

    大年初三,在福根叔和惠芳婶的喜宴上,族中长者举杯庆贺新家庭的建立。福根叔和惠芳婶笑得一脸灿烂。

    “庄稼把式”忙春播

    大年初四,父母亲请客吃饭。中午十二点多,亲朋们全部上桌了,二大爷才匆忙赶来。一打听,方知他老人家刚在钢构大棚地里忙着播种香瓜籽。

    二大爷是村里有名的“庄稼把式”,他生育了3个女儿,都已结婚生子,家里的承包田由他和二大妈侍弄着。

    饭桌上,二大爷向大伙透露了他家在2020年的收入:香瓜收入2.5万元、外出务工1.8万元,加上棉花、麦稻、油菜等其他收入,全年净赚5.6万元。“咱是既种传统粮棉,又种大棚特经作物。去年,咱拿出4亩7分田,前茬种早稻,后茬栽香瓜,由于上市早、卖相好,价钱卖得不错。另外,农闲时还可以到城里打打工。”

    “二大爷,人家过年忙着走亲访友,您老却在田里务庄稼,不嫌累啊?”我问。二大爷回答说:“说不累,那是假话,不过收入还行,人忙点累点也值了。”

    他告诉我,今年,他家又种了4亩7分地的大棚香瓜,面积没有增加,因为香瓜不好重茬,他家的田正好可以轮番种植。“春节前,我刚从城里打工回来,许多人家的瓜苗都露头了。不过,咱从城里种子店买来了香瓜营养钵,成本虽然高一点,但省工省时,比老式的制钵、搬钵快多了。去年,咱家搬钵虽迟,上市却比别人家早好几天呢。”

    “种田既要舍得投入,还得动脑子讲科学,否则同样是忙田,收入可大不相同。”席间,亲戚们感慨地说。

    二大爷端起了酒杯,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漾出了甜蜜的笑容。

    (作者为安徽省天长市退休人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