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玉根
袁家村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紧邻国家4A景区唐昭陵,距离西安市城区70公里,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00余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袁家村的村办企业曾经发展红火,但随着企业不景气,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庄几近“空心”。
2007年,在新任村支书郭占武的筹划和带领下,袁家村依托区位优势和传统村落资源,率先发展民俗旅游业,打造了民俗老街,集中展示关中民俗文化;2009年又建成饮食一条街,鼓励本村和周边村民经营农家乐,汇集了近100种关中特色美食,成为袁家村旅游业的最大亮点,引来了大量游客,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
2011年,袁家村对产业进行升级,先后建设了客栈区以及酒吧街、艺术街、时尚街等主题街区,发展民宿等乡村休闲度假业,引入周边村民和外来大学生、艺术青年共同参与。从2016年开始,袁家村利用品牌效应,实施走出去战略,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袁家村小吃体验店。
如今,袁家村早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关中民俗第一村”,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0亿元,本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20年,袁家村旅游虽然也一度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影响有限,年底入选2020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和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袁家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很多,比如依托区位优势率先开发民俗旅游业、及时升级产业、走“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融合发展之路、过硬的服务质量、严格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等等,而他们最有特色的做法,是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了利益均衡的分配模式。
发展民俗旅游之初,袁家村就把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量化成资产,折合成股权,集体保留38%,其余62%按比例分配到每户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名下,每户平均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折价4万元)入股。此为本村村民的基本股,目的是确保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此基础上,袁家村村民还可以自愿入股,但入股资金有严格限制,原则是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做到利益均衡。此为调节股,目的是调节收入分配,避免严重的两极分化,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更为独特的是,袁家村还实行了商户互相持股、交叉持股的股份合作制。由于多方面原因,景区商户有的挣钱多,有的挣钱少甚至出现亏损。挣钱多的积极性高,越挣越多;挣钱少的没干劲,有的人甚至想放弃原来的经营项目,改做更挣钱的生意。这样既破坏了景区经营项目的多样性,还可能形成恶性竞争。为此,村里引导商户成立股份合作社或公司,让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主体之间相互、交叉持股。原始经营户为发起人和大股东,挣了钱得大头,各参股户为小股东,分小头。
比如,村里一家酸奶生产经营户的生意相当红火。村干部便说服该商户,发起成立了酸奶股份制公司,让其他村民和商户参股。有了充足资金,酸奶厂经营规模扩大了,每年纯利润增加到1000万元。大股东赚到了更多的钱,其他参股户也随之获益,皆大欢喜。
实践表明,袁家村通过股权改革和实行村集体股份合作,不仅盘活了集体和农户的闲置资产,还实现了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紧密结合,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益也得到了保障,并实现了共同富裕。商户股份合作制的推行,改善了产业发展环境,避免了恶性竞争。虽然村域内的外来经营户1000多家,本村村民经营户只占三成,但由于相互之间利益紧密相连,始终保持了和谐共处,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反观有些村庄和乡镇,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集体与村民之间,经营户与村集体和村民之间,利益分配不公平,相关方特别是村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甚至受损,村民对集体经济和产业项目不关心甚至不支持,纠纷时起。有些村域景区的商户由于缺乏利益联结,各自为政,恶性竞争,导致好端端的产业发展不起来,难成气候。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令人惋惜。
如何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是我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为此,国务院2019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把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农业农村部2020年11月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确保各方利益特别是农民利益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起步容易发展难,保持持续繁荣更难。贯彻落实好中央有关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袁家村等地的相关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学习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