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2021年3月10日,英国当代艺术家菲利达·巴洛(Phyllida Barlow,生于1944年)名为“疆界”的展览在慕尼黑艺术之家开幕,这是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展出了自1960年代以来的约100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既有过去二十年来几个具有开创性的个展中的主要作品,又有一些针对特定场地的新作。多年来,巴洛始终致力于探索材料和艺术形式的多种可能性,她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灵感,使用廉价的工业材料(例如纸板、胶合板、塑料管、黏土、水泥和纺织品等)和便捷的制造工艺,创作出气势恢宏的作品,这些作品经常被涂上工业化的或鲜艳的色彩,既令人生畏又充满童趣,生动地反映了我们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
巴洛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她早年先后就读于切尔西艺术学院和斯莱德艺术学院,毕业后开始在不同的艺术院校任教,2004年被任命为斯莱德艺术学院的教授。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以自由开放的艺术观念和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对年轻一代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学生包括特纳奖获得者瑞秋·怀特里德和道格拉斯·戈登等人。她自己的五个儿子中也有四人成为了艺术家,包括目前在国际艺坛炙手可热的埃迪·皮克和佛罗伦萨·皮克。因此她前半生的“身份”是成功的教育家。直至2009年退休后,她才开始专注于个人的艺术创作,那一年她已经65岁。翌年,她在蛇形画廊举办个展,开始引起艺术界的关注。随后又先后在一些世界著名艺术机构举办个展,并于2017年代表英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几年之内便从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一跃而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正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巴洛成功的背后是几十年的艺术积累。早在切尔西艺术学院就读期间,她的老师乔治·富拉德就让她明白了,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冒险,一件倒塌或支离破碎的雕塑与展现完美形态的雕塑一样扣人心弦。她的早期作品是对1950年代和1960年代初期在英国和欧洲出现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回应,随着个人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她开始有意识地抵制形式主义,挑战与传统雕塑材料和方法相关的纪念碑性和权威性观念,并被意大利的“贫穷艺术”和美国的同类观念艺术所吸引,开始探索更脆弱但却更具精神力量的艺术。我们从她使用的材料、作品的视觉语言和形式以及她通过装置创造的环境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变化。
反纪念碑性为巴洛作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她以幽默和实验的意愿处理报废的日常物品或工业剩余物,强调了物品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短暂、荒诞、令人愉悦的相遇。这些摇摇欲坠的作品以粗制滥造的形象告诫人们,日常物品是如何变成艺术的。她曾谈到:“我的作品是想要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让大家注意到这个世界是如何让我们沮丧以及惊喜的。”巴洛所使用的媒介与延展性较差的传统雕塑材料(例如铜、石和钢)不同,这些寻常可见之物使她能够保留对作品进行重大更改的自由,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需要拆除、回收、改造和重做以前的作品。例如目前正在慕尼黑艺术之家展出的一些展品就是用早期装置作品拆下来的材料制成的。策展人达米安·伦蒂尼表示,这种生产、破坏和重建的过程反映了创造、生长和衰败的自然节奏。我们也看到,尽管巴洛的作品具有隐喻性,但却远离道德说教,甚至带有一种游戏的特征。
对于巴洛而言,展览空间始终是其整体创作的主角,作品的安装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它们所占据的空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巴洛创作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营造一个环境,使观众可以反思作品,并探索制作作品所用的材料和过程。观众也是整体创作的一部分,他们在作品中穿行,得以窥视充满矛盾的宏伟结构中的细节,激活其平庸的内部空间。在2019年于伦敦皇家学院举行的展览“死胡同”中,三个展厅相互关联,但出口却被关闭,因此,观众只能被迫反过头来回到起点,从而可以再次从途中的不同位置更加全面地理解雕塑的物理特性。这也突出了展览标题的涵义:使人陷入困境和迷失方向。
巴洛以其骄人的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她于2011年当选皇家院士,2015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而这些荣誉并未成为阻碍她前行的羁绊,直至今天,巴洛在艺术表现上仍保持着激进的态度。她不断对传统创作方式和展示方式提出挑战,在扩展艺术的边界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