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经济女性

姚蕊:当好“中国天眼”守舱人


    2019年4月,姚蕊(左)在做FAST工艺验收前准备。

    推荐语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青年研究员姚蕊,从2005年攻读研究生时机缘巧合参与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系统研究,到2010年博士毕业时毅然选择加入FAST团队,16年的时间,她先后突破了FAST馈源支撑系统多项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大型并联机器人的理论空白,为FAST工程的顺利建设与运行调试创造了必要条件。她于2018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中国区榜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彭芸

    “今年38岁的我,一半的时间都是和FAST一起度过的。FAST带我成长,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姚蕊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话语中充满了深情。

    摆脱性别束缚 实现人生价值

    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中,有一架被称为超级“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这个外表看上去型如一口大锅的装置,是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当今世界上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而姚蕊的工作一直是和这口“大锅”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天锅”的“眼瞳”守护人,“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始终离不开姚蕊和团队在背后默默地技术支持。

    “我和FAST的缘分从上研究生时就开始了。”姚蕊告诉记者,2005年,当时就读清华研究生的姚蕊参加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做FAST馈源支撑研究,此后16年间从未停歇。

    姚蕊大学的专业是机械工程,对于从小就喜欢在当工程师的父亲的制图画板上“摸爬滚打”的姚蕊来说,与机械工程打交道是那么自然。从学士到博士,从北航到清华园,2010年博士毕业,她正式加入“中国天眼”科研团队。

    “只有摆脱了性别差异带来的约束,才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

    FAST建在深山老林里面,雨季绵长,蚊虫横飞,居住条件简陋……接受FAST科研团队的邀请,就意味着要过一种奔波忙碌甚至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当时有人就劝她:那里交通不发达,环境比较艰苦,你一个女生行不行?外表柔弱的姚蕊内心却无比坚强,她的回答是:“有很多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比这还要恶劣,她们都能行,我为什么不行呢?”

    29岁身担重任 一刻也不懈怠

    加入团队之后,2012年,已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姚蕊,被任命为FAST馈源舱负责人,当时她只有29岁。馈源舱是“中国天眼”核心部件之一,用于安装和实现馈源的精确定位。馈源是指望远镜用来接收宇宙信号的装置系统,“如果把FAST看作天眼,那馈源舱就相当于这个眼睛的瞳孔,它起到聚焦的作用,让我们能看得更清楚。”

    姚蕊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一刻也不敢懈怠。2012年到2014年间,北京、石家庄两头跑成了姚蕊的日常。每天早上5点,身背电脑和行囊,7点从北京西站坐上前往石家庄的火车,来到“中国天眼”馈源舱合作单位——位于石家庄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所,开学术会议,做科研设计等;晚上9点再回到北京的家,还要整理当天的研究纪要。

    2017年,FAST建设进入调试阶段,那时候很多工作都需要在贵州进行,姚蕊的孩子也恰巧在那年出生了。孩子太小,离不开妈妈,为了不耽误工作,按时完成调试任务,姚蕊一狠心,就把孩子带在身边,甚至带着孩子一起去现场。

    馈源舱的设计工作开始后,数不清的问题向姚蕊扑来。其中,首要任务,就是带队给馈源舱“减肥”。为保证安全性,按照设计规划,要将34吨馈源舱减为30吨。

    经过一次次会议的集思广益,以及反复的仿真计算,姚蕊及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馈源舱的主体框架,最终通过把其从“正圆形”变成“近似三角形”,一下减重几千斤。

    坚守科技创新主战场

    11年时间里,姚蕊先后担任馈源舱系统负责人、FAST调试组机械组组长、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机械组组长,参与到FAST设计建设调试运行的各阶段工作中。

    她先后完成了大跨度索并联机构的力特性和尺寸优化,大型混联机器人的精度设计与补偿,以及多观测任务下的运动规划算法等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创新,这些成果全部运用在FAST研发中。

    基于这些科研成果,2018年姚蕊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35人”中国区榜单;2019年入选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2020年当选国际机构学和机器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她参与的这些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五项省部级和学会奖励。

    2016年7月3日11时46分,“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进入调试期。这一项目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设想后,历经论证、立项以及5年半的艰苦建设,最终梦想成真。

    自试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目前已发现超过300颗脉冲星,取得阶段性科学成果。

    能参与其中,在充满艰辛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姚蕊心怀感激。

    她告诉记者,以南仁东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坚韧不懈的“老工匠”精神,让自己收获了“榜样的力量”;作为一名刚刚入门的年轻人被委以重任,成为重大研究项目的技术骨干,让自己获得了“信任的力量”; 女性所具有的耐心、细致的特质,以及勇于担当的“女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的成长。

    “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成为更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姚蕊对记者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