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家闻

机构跑路退费难 预售模式隐患多

如何守护“预支”的幸福晚年?


    新华社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园园

    只需预缴一笔费用,就能预订养老床位,还能享受折扣、返利、分红……面对这样的诱惑,你是否会动心?近年来,我国老龄产业蓬勃发展,政策利好之下,各类资本纷纷入局,养老机构成投资热点,旅居养老、生态养老等新业态涌现,入住民营养老机构也成为众多老年人的选择。然而,投入不菲钱财后,却发现养老机构人去楼空,说好的“养老无忧”成了“骗局”。老年人的晚年幸福该如何守护?

    先交钱享优惠,福利还是陷阱?

    老年人倾囊而出,本为换取更高品质的晚年生活,却不慎“掉坑”的案例并不鲜见。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通过相关案例的法院判决书,还原了一些机构花样百出的敛财手段。

    为享受会员折扣,湖北的陈某充值9200元办了某旅居养老服务公司的会员卡,可双方签订的会员协议中仅笼统表述为“甲方保证为乙方提供合法使用环境”,即指公司投资建设中的养老公寓。没想到,养老公寓没完工,公司资金链断裂,陈某的会员卡无法消费,钱也收不回来了。

    湖南的李某与某公司签订了养老服务合同并预付了4万元养老金,约定合同期满1年后可退款。岂料签约没多久这家公司就注销了,1年后李某要求退还预付的养老金未果,便将该公司的母公司告上法庭。

    而养老市场中也不乏以提供养老服务之名行集资诈骗之实者。杜某宁宣称在全国各地建有养老基地,老年人办会员卡,异地养老和旅游能凭卡打折,如会员卡内资金不消费,1年后将返还一定的福利补贴,还可根据办卡额度返利,入住养老基地时享受房价折扣。此外,他还表示,可办理用于旅游养老的消费卡,1年内不参加旅游可返利息等,共诈骗上千万元。

    另外,有的以开发养老项目为由集资,承诺回报高额利息或分红,参与集资的老人可优先入住养老院甚至免费养老;有的步步为营,邀名人站台,组织老人参观、旅游,营造“有实力”的假象;有的经营不善陷入困境,老板直接丢下员工和入住老人跑路……套路种种,不一而足。

    机构频跑路,“坑”咋那么多

    养老机构跑路为何频发?机构运营不善、监管不到位、老人警惕性不高等都是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养老机构是典型的重资产运营模式,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对运营机构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而反观养老机构跑路的原因,往往是资金链出了问题。

    “养老产业没有一夜暴富的概念,想赚快钱是不可能的。”有着多年养老机构运营经验的公益项目“认知关爱工程”发起人苏有城表示,康养市场前景广阔,新业态也很多,有人没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就盲目入局,前期通过融资等方式投入了大笔资金,结果发现按养老机构的传统运营模式,短期收益远远无法抵消成本。而且重资本运作轻资产运营的操作有风险,收益根本不能支撑允诺的持续性高额回报。“还有的甚至连运营实体都没有,只想通过制造噱头和虚假宣传来空手套白狼,这样迟早要爆雷。”

    预售模式也暗藏隐患。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认为,一些资金比较紧张的机构通过折扣、优惠、会员卡等方式预售养老服务,其资金多被用于业务扩张或挪作他用,缺乏监管,一旦资金链出现困难,极易诱发机构跑路。

    以养老圈钱,本质还是以利诱人。天花乱坠的鼓吹加上“眼见为实”,让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的老年人屡屡中招。

    山西太原的王女士就曾陷集资建养老院的骗局。面对高额返利,起初她也不敢轻信,试探性地投了2万元,还到建院场地实地考察,1年后对方如期返还了约定的利息,尝到了甜头的她又追加了3万元,没想到对方失联,钱财至今没能追回。

    维权执行难,养老钱追不回

    一旦被坑,老年人通常损失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老年人如何维权?

    “只要涉事机构没注销,即使负责人跑了,法院依然可以做缺席判决。”内蒙古至为律师事务所律师常永祥介绍,养老机构收取费用后未按约定提供养老服务,构成(逾期)违约行为,守约一方当事人可单方面解除合同、请求返还服务费,同时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老年人签订合同,进行集资敛财,则涉嫌构成合同诈骗和集资诈骗,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少老人也确实选择了与“套路”自己的机构对簿公堂。

    武汉的李某交了6万元养老预订金,在一家养老服务公司办了“黄金卡”。按合同,李某除能享受8.5折床位费外,每年还能以积分兑换福利补贴款,3年合同期满后可获得全额退款。结果会员卡到期,公司却只给了2年的补贴款,预订金不退,为此李某将对方告上法庭并胜诉。

    “通过诉讼维权,如事实清楚,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受害人能提供有效证据,如生效合同、付款凭证或发票等,胜诉没有大问题。”常永祥说。

    然而,赢了官司就肯定能追回损失吗?未必。执行是难点。

    常永祥介绍,超过判决书中规定的支付期限,需要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如被执行人拒不执行,也可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以直接划转其银行账户资产或将其名下的房产、汽车、股票拍卖所得清偿债务,同时还可对债务人申请限高令和纳入失信人名单。“不过如果公司账户既无余额也无其他资产,追回损失难度很大。以债权人身份申请对方破产是最后的办法,根据破产人的资产债务情况,按一定清偿比例追回部分损失。”

    能通过法律渠道维权已属幸运。事实上,很多老人没有与对方签订的合同、转账记录,零证据导致无法立案,只能不了了之。

    强监管补短板,助老年人乐享晚年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曾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对养老机构为弥补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通过销售预付费性质会员卡等形式进行营销的,按照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明确限制性条件,采取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方式确保资金管理使用安全”;2020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预收服务费用的规范管理”“加大对以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的风险排查力度”“依法打击养老服务机构以养老服务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民政部近年出台的政策中,也对建立联合惩戒制度,加强对养老机构非法集资的防范、监测和预警工作等作出了规定。

    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黄大智建议,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养老机构爆雷涉及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安、工商、市场监管等多部门,需建立统一联合执法的机制进行综合管理;试行白名单、备案等制度。部分省市试行可对办理养老许可或者备案的养老机构集中公示,建立“白名单”,成熟后可适当推广;政府要对“养老+金融”模式创新予以必要的警惕和更加严格的监管,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则建议,企业进入老龄服务产业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找准服务对象、服务定位和相对完善的产业运营模式,从而降低运营风险,并要做好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专家也提醒老年人,在有大额支付行为时要提高警惕、谨慎选择,同时要签署正规合同、通过银行转账留下凭证、进行录音录像等方式保留证据。选择养老机构时要审慎选择、理性消费,优选注重服务品质的机构。“子女要为老人把好关,从养老机构的资质、环境、团队专业性、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能否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护理服务等方面综合判断,不盲信收费与服务质量明显不对等的承诺。”苏有城说。

    “政府和社会要在政策扶持、市场投入、社会宣传等多方面综合发力,积极探索养老产业福利性消费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继续完善并创新养老产品与服务。”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说,

    对于养老事业前景,王莉莉表示:“近年来,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包括大型民营集团纷纷进入老龄产业市场,一些发展较早的民营养老机构经过多年经营,也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运营机制。此外,政府在政策支持、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因此,要对我国的老龄产业市场充满信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