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星
“私房钱”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里活生生的存在现状以及它多种多样的现实样态,可以说,这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很多公众对于“私房钱”一定就是隐秘的、自私的和不正当的等颇为负面的刻板印象。研究发现预防“万一”的风险和确保必要的“自由”乃是农村社会里人们往往会存一点“私房钱”以便有备无患的基本动机。
补贴老人和防范“养老”风险的“私房钱”有所不同。它主要是指农村家庭里夫妻双方分别对于自己父母给予的除了家庭成员公开认可的“赡养”义务之外的那部分“偷偷”的补贴。此类给予老人的补贴对于丈夫和妻子而言,其社会意蕴有很大的区别。若是家庭由妻子主导或管钱当家,则出于“子宫家庭”的利益,她通常多少会对丈夫赡养其父母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监督。这就有可能导致丈夫有时不得不存储一点“私房钱”以便在私底下可以去补贴父母。但对于妻子而言,无论丈夫是否当家理财或管钱,妻子要想补贴娘家父母的行为都会受到丈夫和婆家较为严格的限制和监控。这种情况往往可能导致妻子也存一些“私房钱”,以便在必要时向娘家父母提供一点补贴。
丈夫和妻子分别瞒着对方而对自己亲生父母的经济支援或补贴,实际突破了中国农村社会里农民们的核心家庭作为财产管理和消费的独立单位,而在家财管理方面成为夫妻双方共同默认的边际。但是从情感上,正如很难让已经实现“分家”梦想而独立了的核心家庭里的妻子将公婆视为完全的家人一样,通常也很难甚至更难使丈夫将岳父母视为完全的家人。显然,夫妻双方的“家庭观”所涉及的范围往往难以完全重合,于是“私房钱”也就提供了一个不将上述分歧公开化或激化,使已婚儿子或出嫁女儿能够以某种方式向亲生父母尽孝从而维系人伦的可能性。
中国农村家庭中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否和家庭内部经济控制的严格程度乃是导致或防止“私房钱”发生的核心机制。在通常情形下,婚姻关系越稳定、夫妻间的亲密关系越和睦、家庭生活越安定,家庭个人成员攒存“私房钱”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反之,则家庭中的个体成员就越有可能想通过“私房钱”来预防万一。
家庭内部的经济控制越严格,个体成员越没有用钱方面的自由,他或她也就越容易产生存储“私房钱”的动机,其目的不外乎满足个人欲望、获得某种程度的消费自由。
通常人们对“私房钱”并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家庭经济控制的程度和夫妻亲密关系的状态等也都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具体评价:一般来说,额外获得的收入、过日子节省的钱、额度较小的钱作为“私房钱”就比较容易被接受;为了生计、应急的“私房钱”比起奢侈或享乐取向的“私房钱”更容易得到正面评价;“私房钱”用在家内或家庭事务上比起用在家外或个人身上更容易被接受;家庭经济控制严、个人经济无自由者存储“私房钱”多少就会得到一些理解,若夫妻亲密关系冷淡、彼此不信任甚或关系紧张,则“私房钱”就会被认为理所当然。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邢朝国的《私房钱:家庭里的权力、亲密关系和隐形财产》一书,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对安徽省皖江北岸的宽源村——进行了多次反复和认真的田野工作获得了大量珍贵、鲜活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