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成为高龄老人居家养老有力支撑

——基于北京的调研数据


    ·阅读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整合利用存量资源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当前,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高龄老人照护困境不容忽视,这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不健全具有重要联系。为此,应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为居家养老老年人提供便捷性、多样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照料者负担,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 高华 杜声红

    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只增不减,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数将突破3亿,我国即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与此同时,随着医疗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成为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我国高龄化态势日益凸显。

    高龄老人照护困境

    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因各种疾病或残疾而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对长期护理照料及医疗服务的需求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老年人口群体。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以家庭为依托、以家庭成员为主要照料者的居家养老目前仍是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模式实际上主要依赖家庭中的中青年子女提供长期照料服务,使处于劳动年龄段的子女面临较为沉重的家庭负担,劳动力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北京市老年抚养系数为44.3%,意味着北京市平均每2-3名劳动力就在照料1名老年人。笔者在2020年开展的“北京市职工工作和家庭责任平衡状况”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在家庭中有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料时,由职工本人长期承担照料责任的比例高达57.8%,其次是配偶占38.5%。工作日平均每天用于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约为105分钟。由于高龄老人中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情况更为普遍,依赖长期的照料护理,受访职工均表示照料负担沉重。调研还发现,职工普遍反映高龄老人居家养老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高龄老人出门就诊是一项“大工程”,由于身体各项功能的萎缩,外出就医非常不便,日常护理、小病去大医院就诊现象日益突出,给高龄老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照料带来极大不便。访谈中一位职工提到,家中85岁的母亲因多年慢性病的困扰几乎处于半失能状态,仅吸痰这一项日常性的护理就需要由救护车转送至大型医院,并且耗费一天时间,给职工造成经济、时间、精神上的多重压力。

    高龄老人照护困境成因

    上述受访职工家中高龄老人遇到的医疗照护问题实际上是当前我国城市高龄老人居家医疗照护需求难满足问题的一个缩影。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社区卫生机构服务项目多样性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机构在为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上仍然难以和大型医院相比。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给老年人开药、常见病诊治、体检、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为主,在疾病康复后的护理、日常慢性病的护理管理等方面相对滞后,由此导致了高龄老人吸痰等日常性护理也需要辗转至大型医院问题的出现。

    二是社区卫生机构上门医疗服务未落实到位。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目前,全国仅有小部分城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门医疗服务,此项服务覆盖面不够。此外,北京、上海等城市虽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诊治等服务,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及明确的可操作性标准,社区医护人员对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存有顾虑和担忧。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进一步发现,提供上门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服务内容以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等卫生保健为主,远不能满足目前居家高龄老人的医疗照护需求。

    三是照料高龄老人的家庭成员普遍缺乏医疗护理知识。在高龄老人的护理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因护理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并发性问题。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家庭成员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往往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面临较大的照料焦虑和压力。由于照料担忧较多,进而加深了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依赖,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高龄老人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医疗服务是养老服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居家养老作为最经济最便捷最现实的养老模式,需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居家养老持续推行。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方便、快捷、综合、价廉的优势,为居家养老老年人提供便捷性、多样性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轻照料者的负担,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还能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相契合。

    一是完善上门服务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与上门服务有关的政策文件,对居家养老上门诊疗服务项目、服务价格、服务规范、权责明晰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使上门服务有章可循。同时,加大上门服务宣传力度,增强社区卫生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居民对上门服务的认可度、信任度。

    二是扩大上门医疗服务覆盖面。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城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片区内高龄老人、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空巢老人与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签约活动,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针对老年群体的个性差异和需求服务的多样化,提供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护理和诊疗方案,精准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在居住社区即可享受到高质量、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三是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方式。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优势,多措并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突出便民、利民功能。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国已有多地开始探索为老服务新模式。北京市蓟门里等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在辖区内为居民提供免费诊疗、免费体检、健康宣教及咨询指导等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考虑到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北京市朝阳区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在全市率先推行“送药上门”服务,有效减少了老年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次数,受到了老年患者的普遍欢迎。

    四是健全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引导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子女家属提供照护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定期定点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讲座与培训,为老年人家属及子女提供疾病康复后的护理、日常慢性病的护理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为高龄老人及家属提供方便。这一方面能够弥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数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缓解老年人家属因医疗护理知识缺乏而引起的护理焦虑与压力。

    (高华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讲师,杜声红为中华女子学院讲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