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江平
□ 郭君 徐新
“这几年我带着姐姐不断学习提高,从一家家现代工厂学技术、长技艺。如今,在家门口产业园上班特别方便。作为技术骨干,我和姐姐每人月工资挣到6000元以上,还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真的好得不能再好了。”3月18日,来自新疆伊宁县一家产业园的阿依努·依力江兴奋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她带着姐姐阿斯古丽·依力江及许多姐妹一起从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成长经历。
室外冰雪消融,春正到来,位于伊宁市产业园区车间内,热气腾腾,在各个岗位,女员工们在流水线上来回穿梭,紧盯岗位机器运行的情况,双手不时飞快地处理着业务。
带着姐姐勇敢走出家门
“打小我就有主意,初中毕业时,我就出门打工,后来带着姐姐一起出去打工。那时候妈妈生病,靠爸爸一人种菜卖菜赚钱养家。我们姐弟4个,负担太重,我就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已经作为技术骨干的阿依努说。
2012年,阿依努初中毕业后去了奎屯市一家现代化工厂打工。半年后,因为身子弱回到了家乡。后来,她又先后到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多家现代化工厂工作。直到2016年,她以熟练工的身份再次应聘到石河子市的一家工厂打工,工资待遇好,生活稳定了下来。2017年,她把高中毕业的姐姐阿斯古丽也带过去。从此,姐妹俩一起在外打工。
石河子距离伊犁河谷近600公里,姐妹俩每到过节时才能回家,平时照顾不到父母,虽然待遇好,但心中总有缺憾。忙碌工作之余,她们只能和家人通过视频倾诉思念之情。
2019年12月,伊犁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伊宁县产业园,第一批102台机器进行调试安装。姐妹俩得知后,开始期盼着公司能早日招工。2020年5月,姐妹俩如愿以偿进入公司。
“我们俩都是技术工,每人每月有六七千元工资,离家近,每周可以乘车回家看家人。”阿斯古丽说父母也让她们好好干,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要拿高工资,肯定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如今,阿依努和姐姐都是公司的骨干。她们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爸妈坐飞机去海南三亚玩一次。
“我还要攒钱买车,还要让爸妈住上市里的楼房。”阿斯古丽笑着说。“那是!那是!好好工作多挣钱,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妹妹阿依努接着姐姐的话说。
援疆带来产业致富集群效应
伊犁当地无数从农家走出的姐妹,学会技艺的同时在现代化工厂就业致富,离不开援疆资金和干部的用心付出。
2017年,江苏南通援疆工作组和伊宁县各族干部群众,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咬紧牙关,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招工、培训、运营等工作,在一片荒地上成功建起了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伊宁县产业区”。
在江苏南通援疆干部和本地干部的通力协作和不懈努力下,产业招商彰显磁场效应。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的企业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先后来到伊宁县产业区考察洽谈,新疆大漠传奇家居用品公司、伊犁苏通体育用品公司、伊犁荣顺劳保科技用品公司等纷纷签约投产,抢滩产业区。
“我们南通工作组紧紧围绕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产业援疆与就业援疆相结合,确定了‘为受援地培育一个优势产业’的工作目标,借助南通成熟产业链的现实优势,突出‘打造大平台、发展大产业、推进大就业、实现大稳定’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了一个强县富民的‘产业区’,在实现全县工业经济华丽转身的同时,让众多贫困家庭过上小康生活。”对于产业援疆,伊宁县委副书记、南通援疆工作组组长张华掷地有声地说。
2017年8月,经过集中培训的首批1805名员工走进产业园,产业园区开始焕发出蓬勃生机。经过3年多的发展,伊宁县产业区已经引进企业近20家,吸引了当地各族群众5000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