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教

培养尚武精神是家庭教育必修课


    ■ 冯永平

    前不久,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教育部教材局2021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印发国防教育和爱国尚武精神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对于当前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文化自信的宣传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又是一大利好消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尚武的精神和传统。文能安邦治国,武能策马平天下,是中国人几千年来追求的至高理想境界。

    然而,在经济建设为主的今天,曾有人说,在和平年代提倡尚武、习练武术没必要。这其实大错特错,首先,在尚武精神鼓舞下,习练武术可以保护自身安全;其次,能锤炼人的精神和意志;第三,能强健身体,使人动作反应及思维敏捷;第四,是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传统的一个好方法。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但很多孩子得了一些现代病和富贵病,娇生惯养,弱不禁风,吃不得苦,受不起挫折;本该在外面跑跑跳跳,却窝在家里看电脑玩手机,戴的小眼镜像瓶底厚。少年正如初升的太阳,又如雏鹰高飞,应有劈波斩浪的精神。诗人李白说过:“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的观点,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振兴中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离不开少年为之奋斗终生。勤于习武练武,恰是儿童少年磨炼精神意志、强健体魄的绝好途径。习武须先修德,这是入门的基本要求;习武练武需要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下来,筋长骨健,会使孩子倍感坚持的价值;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之懂得团结和谦让,强中更有强中手,高人背后有高人。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弱,不是习武练拳的料;有的家长担心习武练拳耽误学习时间。据资料记载,霍元甲小时候体弱,父亲禁止他习武。霍元甲年少志高,偷偷练武,长大后成为名震津门的一代大侠,并创立了“精武体育会”。汉代班超本“久事笔砚间”,但他能文亦能武,后来投笔从戎,以区区三十人的力量,两次出使西域,击杀匈奴使团,威震西域诸国。秋瑾为救国而恃枪仗剑,与腐朽的清政府英勇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中华英杰,从没因习武而影响自己的报国之大业。

    家长不必担心孩子是不是习拳练武的材料,只要用心练武,至少身体强健,磨炼意志。自古以来,危难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担当大义的多是能文又能武者,班超是,祖逖是,陈再道将军是,许世友将军是。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为了强身健体,拜名扬京津的津门大侠韩慕侠习练形意拳。周恩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巧逢韩慕侠担任军校武术教官。师徒重逢,周恩来再度学艺,受益终身。

    当然,培养孩子爱国尚武精神不是都把孩子培养成武术家,而是广泛培养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掌握良好的强身健体方法,习有形招式,修无形的文化,强健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这无疑是更务实的。

    引导孩子习练中华武术,培养尚武精神关键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强调以德为先,培养兴趣;二是做家校配合,家长结合学校教育,在家庭中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三是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一个正规的武术班,或者寻找合适的武术教师,帮孩子联系几个志同道合的武术爱好者,一起切磋学习。

    当然,现代社会培养孩子的尚武精神无须只限于练习踢打摔拿等搏击格斗之术,其含义也应更广,骑车、跑步、游泳、打球,都可以宽泛地归并到尚武层面上。

    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不是争强斗狠,不是暴力和侵略,而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愈挫愈奋的斗志与激情。培养孩子承继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相信,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会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立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家庭教育》杂志副编审)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