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美·看点 PDF版下载

版面: 美·看点

《觉醒年代》:理想之觉醒,青春之年代


    集集都有满地珠翠,帧帧皆是电影质感,处处可见独特匠心,时时不忘春风化雨。寓宏大命题于鲜活作品,以传世之心载真理之道,这便是《觉醒年代》好看、耐看、抵达人心的秘诀。

    ■ 路晓平

    1915年的中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疮痍动荡的母亲,亟待走出苦难。

    1921年,一条红船载着希望,从南湖驶向黎明。

    这短短的6年,是光明与黑暗的博弈,理想萌动,信念觉醒,青春激荡,风云变幻。这是“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年代,是“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不必等候炬火”的年代。那些滚烫的热血,烧穿黑暗,烛照今天。

    光从哪里来?火种从哪里来?勇气从哪里来?红船又是从哪里驶来?

    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将镜头对准这段特殊的往昔,给出了答案。

    它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从而徐徐铺开一幅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壮阔画卷,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真实的历史还原、极致的美学呈现、深厚的文化传承、史诗级精神高度”,让这部剧口碑炸裂,一举成为爆款,引发收视热潮,频频被催更。在豆瓣上,它拿下了9.2的高分,39252人中70.7%顶格点亮了5颗星。

    人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以情感人,以人立戏,才会好看。《觉醒年代》的人物塑造大胆新颖,立体丰满,一言一行都下足了功夫。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走下书本,走上荧屏,从“考点”还原成“人”,从“事迹”具象为“故事”——

    鲁迅目睹百姓买人血馒头,创作完成《狂人日记》时,后园月光清冷,两株枯树瘦弱倔强,“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李大钊倾囊接济穷人,带领学生演活报剧;蔡元培求贤若渴,为邀请陈独秀赴北大任教,三顾茅庐、程门立雪;李大钊送陈独秀出京,路过海河大堤,成千上万灾民的惨状不忍卒看,二人备受震撼,相约建党;黄侃每次上课前,都要先骂一通胡适和白话文……

    他们不仅有革故鼎新、慷慨陈词的高光时刻,尴尬到用脚抠地板的名场面也不少。

    最令人忍俊不禁的,自然是陈独秀父子三人的争斗与谅解。因家庭矛盾而生恨,陈延年、陈乔年这两个刺猬孩子常常让老父亲下不了台。家里宴请宾客,陈乔年把“儿子孝敬老子”的大黄牛蹄子端上桌,荷叶一打开,竟然蹦出一只癞蛤蟆。陈独秀淡定地用碗盖住癞蛤蟆,用话逼出“主谋”。陈延年站出来领罪,直呼父亲大名,当面痛斥他对家人照顾不周,无情无义……

    原来革命者也跟普通人一样,家庭烦恼一堆,亲子关系糟糕。添了这些“烟火气”,人物一下子就立住了,不再是扁平的脸谱、360度无死角的高大形象、悬浮在空中的“神”,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缺点、复杂多面。他们的人生图谱中,除了理想、信仰之外,还留了位置,来容纳家人、朋友,以及琐碎的日常。从神坛走到炕桌旁,“活了”的人物怎么能不圈粉呢?

    人物由虚变实了,细节却实上加虚。大量隐喻手法,赋予了众多物件以深刻的蕴意,演绎成特殊的视觉符号,让视听语言更为丰富。

    最重要、最具象征性的,当属“车辙”。辙字,汉语解释中除了车轮压出的痕迹外,还有车行的一定路线、途径等含义。开篇第一次出现“车辙”的场景意味深长。城门处,道路被压出深深的单轮车辙,单轮车自然能过,但双轮车只能翘着被推过去。小小车辙,见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2000多年不变的“车同轨”,也承载着骆驼商队、百姓的车子、北洋军阀士兵的马蹄、张勋复辟的黄龙旗。它就像彼时的中国,曾经的先进、规范,已沦落为守旧、单一,新思想不会沿袭老路,它需要冲破藩篱,找到符合国情的新方向。

    青年毛泽东出场片段,设计也颇为惊艳。市井百态、贫富差距、社会不公,都浓缩在短短几百米疾风骤雨的泥泞街头:摆摊讨生活的小商贩,被牵着的牲口,要饭的穷人,饥饿难耐的女孩,吃汉堡的富家公子,公然卖孩子的人贩子,骑马横冲直撞的军阀……强烈的对比,冲击着观众的心灵。冒雨奔跑的毛泽东,他怀中油墨未干的《新青年》,就是照亮旧世界的一把火炬。

    还有陈独秀在上海震旦学院礼堂宣讲自己办杂志理念的那一幕中,话筒上徘徊辗转的一只蚂蚁,踽踽爬行的样子,与当时急于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心境高度契合,以物喻人的手法确实高妙,令人过目难忘。

    震荡人心的,不只这些,慷慨激昂的台词金句俯拾皆是——

    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听闻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向留日学生大声疾呼:“既然已经到了国亡人死之际,便再无投鼠忌器之顾虑,我们应该有破釜沉舟之决心”;辜鸿铭在北大礼堂演讲,概括出“中国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理与理智的完美和谐”;陈独秀阐释《新青年》创刊号以卡内基为封面人物,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吃苦受罪的中国孩子,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陈延年怒骂封建遗老,“先生号称是贤德之士,却把这吃人的礼教奉若神明,请问,你的老母妻女能答应吗,台下在座的这些女学子们,能够答应吗?”

    ……

    这些贴合史实、彰显个性的言语,堪称神来之笔,为《觉醒年代》的艺术骨架填上丰满血肉,内中蕴藏的哲理与情怀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引发了不一样的情感共振。

    集集都有满地珠翠,帧帧皆是电影质感,处处可见独特匠心,时时不忘春风化雨。寓宏大命题于鲜活作品,以传世之心载真理之道,《觉醒年代》好看、耐看、抵达人心的秘诀就在于此。它像一枚炸开的烟花,直击年轻观众的情绪燃点,在与剧中革命者同样朝气蓬勃的心灵深处,播洒下伟大理想、崇高信仰、坚韧精神的种子,感召他们勇于承担时代责任。这,正是新的觉醒。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