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农科土专家”:种田种成全国典型


    张建昌夫妇2009年创办家庭农场,流转52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保持在千斤以上,年纯收入超过200多万元。图为张建昌夫妇在旱育秧试验田查看秧苗长势。

    ■ 范正磊 宣金祥 文/摄

    春耕时节,安徽省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种粮大户张建昌正驾驶着农机在田地里驰骋,一片片土地翻出新泥,一粒粒种子撒入希望的土地。

    “今年又新添了不少农机,有了这些‘铁牲口’,咱种庄稼更轻松了。”张建昌声音洪亮地说。

    张建昌和妻子余庆芬于2009年创办家庭农场,先后流转52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近年来,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保持在1300斤和1100斤以上,加上农机服务,年纯收入超过了200多万元。今年初,他们的家庭农场入选第二批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农业机械降成本

    张建昌夫妇原来在外务工经商,2009年返乡创业。“当时,桥湾一些村民在工厂务工,没有时间种田,想把家里的承包地流转出去,我和老婆一合计,以650元每亩的费用流转了30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和小麦。”张建昌回忆说。

    满怀创业热情的张建昌夫妇,却遭遇了现实的冷雨:麦稻两季亩产2250余斤,才卖了2400余元,除去流转费用和其他成本,只剩下500来元,几百亩地一年才赚了10来万元,比在外务工经商的收入差多了。

    张建昌夫妇意识到,要想增加种粮效益,首先要降低成本。“算盘得往细里打,田还得往巧里种。”

    请人工和农机的费用是种地成本的一个大头。“这块费用每亩有350元,必须减下来!”从2010年起,张建昌夫妇与人合伙成立了天长市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200多万余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具。虽然前期一次性投入大,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以育秧、抛秧、插秧和点播等环节为例,我们采用机械作业,我们还在插秧机上加装了侧深施肥和除草剂喷施装置,一机三用,减少了作业程序,提高了作业效率。”张建昌介绍说,如今,合作社已拥有农机255台,除了种好本社的农田,还为附近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每年可收入360万元。

    张建昌夫妇的家庭农场也随之受益。2014年,农场的种植规模扩大到520亩,如今农场除农机和技术服务收入外,每年仅粮油种植收入就有55万元。

    科学种田促增产

    规模种田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张建昌不放过任何一个农技培训的机会,除了参加本市及各农科院所组织的培训,农场还与南京农大、安徽农大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技术支持。他本人在多年的农事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当地有名的“农科土专家”。

    以前,大田育秧费时费力,秧苗质量也参差不齐。2017年,在农科专家指导下,张建昌开始运用稻种印刷技术,不仅减少了用种量和用工量,还提高了秧苗整体质量。在施肥方面,他实施了侧深施肥和缓控释肥技术,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在水稻整个生长期,只需一次缓控释肥,就可以达到以往多次施肥的效果,减少了肥料使用量。”

    如何科学处理秸秆,促进作物生长?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张建昌总结出了“水稻留高茬小麦免耕条播法”,即水稻收割时留30~35厘米稻茬,将收获的短秸秆粉碎后播散在田中,然后进行小麦免耕条播,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种、秸秆覆盖地表作业。这项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以往秸秆全量还田造成土壤间隙过大和小麦缺墒的问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2018年,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张建昌夫妇学会了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在传统种植年代,农民习惯用大水漫灌,既浪费水资源,又不利于作物生长。张建昌夫妇采用了薄水栽插、浅水活棵、干式交替、适期烤田、活水到老和以水调肥、以水调气等肥水管理技术,不但节约了生产用水,还使水稻植株更加健壮,减少了病虫害,增加了产量。2020年,农场水稻单产突破了1400斤/亩。

    示范服务助乡邻

    除了种好自家的农田,张建昌还积极帮助本村和周边村庄的种植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许多种植户纷纷学习他们的种植模式。近年,张建昌夫妇的农场分别被评为天长市和滁州市的“示范家庭农场”。

    2019年春季,天长市遭遇连阴雨低温天气,大面积育秧迟迟不出苗,许多种粮大户心急如焚。张建昌到秧田反复查看,发现秧田“三沟”(墒沟、腰沟、围沟)不互通配套,排水不畅,造成田间长时间积水,种子吸氧不足。他马上指导种植户清沟沥水,增加苗床土壤透气性。不久,苗床就长出了绿油油的秧苗。

    由于去年秋冬长时间阴雨,当地一些种植大户未能及时播种小麦,今年初春准备改插早秧。张建昌知道后,马上和种植大户进行沟通,讲明栽插过早的危害,及时劝阻了他们。一名种植大户说:“要不是张老板及时指导,今年我们可能会遭受大损失了。”

    近年来,张建昌摸索出的“水稻留高茬小麦免耕条播技术”已在全市推广,帮助种植户解决了小麦出苗难、冬季易冻死等难题。在他带动和示范下,稻种印刷技术在天长市的应用面积达到了12万余亩,每亩减少种子成本50元,带来经济效益600多万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