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多年来,主流媒体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主体性以及所受到的关爱,给予了重点关注和全面、持续的报道,通过恰当的报道视角、真实的现象记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并引起全社会和各级政府对留守妇女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催生了针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和帮扶政策,促进了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留守妇女的发展。
■ 史玉根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男性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人口与日俱增,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照顾小孩、赡养老人等责任。
作为农村生产劳动的主力军和相对弱势的群体,留守妇女进入新闻媒体的视野并受到关注,大致始于2005年。此后十多年里,主流媒体特别是与女性、三农相关主流媒体,一直把留守妇女作为关注的重点,对她们的生存困境、主体行为以及受到的关爱等,进行了全面、持续报道,充分体现出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极强的新闻专业精神,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相关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早已得到了改善,她们在生产经营、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原来不为大众所知的弱势群体,之所以很快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主流媒体的持续报道功不可没。
深入报道,呈现留守妇女生存困境
呈现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体现新闻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知网收录的资料显示,从2005年起,新闻媒体就开始重点报道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至2012年共发表了77篇以反映留守妇女生存困境为重点的报道,其中,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几家主流媒体发表了41篇,占一半以上。
这类报道,有些是反映留守妇女群体生存困境,如《中国五千万农村留守妇女的艰辛与期盼》(《新华每日电讯》)、《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堪忧》(《中国妇女报》)、《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堪忧》(《农民日报》);有些是重点反映某地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如《边远山区农村留守家庭亟待关注》(《人民日报》)、《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急需关注的特殊群体》(《中国妇女报》)、《毕岭村的留守女人》(《农民日报》)。
报道反映的留守妇女的困难各有侧重,有的主要揭示留守妇女家庭婚姻的矛盾,如《从农村离婚案看留守妇女婚姻状况》(《中国妇女报》)、《一年见一次,“男工女耕”婚姻堪忧》(《农民日报》);有些主要表现她们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困惑,如《留守妇女最难受的是“心里空落落”》(《新华每日电讯》)、《留守人群,孤独守望》(《农民日报》);有些主要描述她们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的困扰,如《农村留守妇女频遭侵害》(《法制日报》)、《遭遇性侵害的留守妇女为何沉默?》(《中国妇女报》)。
这些报道既有面上的调查数据,又有记者实地采访的个案。点面结合,呈现了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多方面的困境和难题,比如,家庭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感等。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出现,涉及一些社会性问题,主流媒体没有回避,而是以较大篇幅和充足的版面给予报道和挖掘。一些深度调查报道长达数千字,占据了报纸三分之二版甚至整个版面。
主流媒体对留守妇女生存困境的持续报道,体现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这方面的报道不仅让公众对留守妇女有了更多了解,而且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催生了许多针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和帮扶政策。
重点报道,展现留守妇女主体性
媒体是公众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但某些刻板印象也经由此途径形成。新闻媒体对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进行持续和显著报道,有可能使公众对她们形成“弱势”“可怜”等负面印象,忽略了她们的主体性,这显然不利于留守妇女的发展。主流媒体在这方面把控比较得当,在持续报道留守妇女过程中,通过恰当的报道视角和真实的现象记录,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中国知网收录的资料显示,从2008年开始,主流媒体对留守妇女主体行为的报道逐年增多。这方面的报道,既有群体行为的描述,如《柔肩挑重担》(人民日报)、《她们顶起整个天》(中国妇女报),也有个体人物特写,如《守土在家,她承视担起双份责任》(中国妇女报)、《留守妇女吴玉华的“南瓜革命”》(中国妇女报);更多的是展现各地留守妇女在生产经营和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为,如《留守妇女争当“科技媳妇”》(人民日报)、《江西乐安留守妇女念活致富经》(中国妇女报)、《铜山留守妇女成农忙主力军》(农民日报),等等。
这些报道呈现了留守妇女积极的正面形象:她们互帮互助、抱团取暖;她们刻苦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她们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尝试新产业;她们辛勤劳动,但也会享受生活。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留守妇女是基本吻合的。她们虽然整体呈弱势,并不意味着她们都是弱者,相反,大多数留守妇女都是生活的强者,她们主动作为,通过自身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状态。
留守妇女主体行为故事,也许不为某些大众媒体所青睐,但主流媒体给予了持续、重点报道。这些报道不仅有助于公众全面了解、认同留守妇女群体,而且还能激发更多留守妇女的自信心。
全面报道,反映留守妇女受关爱
留守妇女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人群,也是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报道内容。笔者在中国知网搜检统计,从2011年开始,也就是在有关留守妇女困境的报道减少的同时,主流媒体特别是像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等相关主流媒体,以留守妇女受关爱为主题的报道逐渐增多,并持续至今。
这类报道,有些是报道政府部门、妇联出台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如《全国妇联扎实推进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人民日报)、《民政部等13部门出台意见 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中国妇女报)、有些是写各级政府、妇联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出手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如《宁夏妇联开展阳光帮带行动,让留守妇女有支撑有帮衬》(人民日报)、《河南帮助近8万妇女找到新工作》(中国妇女报)、《“互助组”撑起留守妇女“整片天”》(农民日报)等。
通过分析此类报道的文本,笔者发现,对留守妇女受关爱的新闻,主流媒体都是根据其新闻价值的高低进行处理的。比如,国家出台的关爱留守妇女的新政策、一些地方关爱留守妇女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对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方面的报道大多见于重要版面;而一些地方的比较普通的关爱工作,虽然也传达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新闻价值稍低,相关报道多见于非重要版面,篇幅也较小。这样的处理体现了主流媒体采编人员的新闻专业精神。
如今,留守妇女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依然存在不少困难,需要社会给予关爱。主流媒体应进一步做好对留守妇女的报道工作,新闻工作者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讲话精神,“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引导并激励这支农村社会主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