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搭建省级技术运行框架 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探索智库团队管理制度

云南打造项目化专业化平台护航儿童健康成长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关上社区的6岁男孩小程(化名),依然能够感受到满满的爱意。

    作为一名自闭症儿童,小程的父母离异,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此前,由于康复训练课时费高,老人无奈暂停了孩子一半课程。云南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资源中心关上社区实训基地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邀请小程参加实训基地活动,引荐昆明学院特殊教育志愿者进行关顾,目前已经转介到区残联福彩项目,每月救助1200元项目基金确保孩子的康复课程正常进行。

    项目化、专业化关爱儿童,在云南全面推进。2017年5月,云南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与世界宣明会云南办公室合作成立云南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资源中心(以下简称资源中心),通过搭建政府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社区合作的平台,发挥各方的专业及资源优势,建立云南儿童工作人才培养、服务示范、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儿童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工作抓手从省级延伸到村社

    资源中心的成立,意味着云南省级技术运行框架的搭建——

    云南省妇儿工委办以协调资源、政策推动、评估督导为重点,云南大学以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为支撑,宣明会以项目管理、基地建设、资金技术支持为基础。在“省级框架”的引领下,云南各地儿童保护与发展的体系建设也徐徐展开。

    关上社区是资源中心建设的实训基地之一。

    自2018年9月确定为实训基地以来,这里设立专职管理员,对实训基地各项工作进行全程组织和参与,并在世界宣明会、云南大学、昆明学院等多方专业组织的督导下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通过常态化开展活动、关爱困境儿童,让社区孩子们感受着爱与成长。

    据介绍,2017年资源中心项目陆续在昆明市官渡区、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新光村、楚雄州武定县插甸镇插甸村、红河州建水县永桢社区、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龙应村打造了5个实训基地(即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主要承担基层儿童保护与发展服务的递送、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督导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实训等职责。

    新光村共有1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其中14周岁以下儿童896人。主要居住着彝、傣、苗、傈僳、汉等13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村落。

    2016年5月,新光村“儿童之家”迎来了首批保山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作为云南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资源中心实训基地之一,每年都有两批共计8名大学生作为志愿者来到这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儿童保护与发展实训活动。

    创立儿童成长辅导社工项目,采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遵循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以促进贫困和留守儿童的自我成长、能力提升及未来发展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截至目前,新光村共实训6批次24人,受益儿童达615名。

    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以“快乐一个儿童、温馨一个家庭、温暖一个社区”为建设口号,以“贴近儿童、方便儿童、吸引儿童、服务儿童”为建设标准,着力打造融生活服务、信息服务、娱乐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在保山腾冲市东山社区,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确定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对“儿童之家”“儿童保护中心”的规划建设进行了定位,配备了相关设备及人员,结合社区实际提供了基本卫生保健、儿童成长教育及心理行为指导、家庭教育咨询等服务,同时组建了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丰富的暑期活动和作业辅导,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保护。这得益于保山市儿童保护与发展资源中心的建立。

    该中心是保山市妇儿工委办与保山学院联合实施的一个项目化、专业化儿童工作平台,主要工作内容是组建专家智库,为开展儿童保护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和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构建儿童保护工作模式,实践探索社区儿童保护体系;开展学科研究,为解决儿童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政府决策依据。构建了人才培养、服务示范、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位一体”的儿童保护工作模式。

    据悉,自2019年起,保山市、楚雄州、红河州、昆明市成立了以州(市)妇儿工委办、本土高校、社区三方合作的分资源中心。

    在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中,2019年12月,红河州妇儿工委办在红河学院启动建设云南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资源中心红河州分中心建设,同时在建水县永祯社区设立实训基地。

    此后,组建专家组、公益家庭教师、专业社工三支队伍,创建分中心示范点、儿童早期发展与研究中心红河州分中心,开展培训研讨、宣传宣讲、关爱活动、执法检查等工作,为全面推进儿童保护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孩子们

    “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政府部门、高校、社会组织的三方合作是推进云南省儿童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云南省妇儿工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在推动儿童保护与发展中,云南省各级妇儿工委办整合专家资源,探索智库志愿团队管理制度,组织督导培训工作。整合政府、高校和社会专家资源,组建智库团队;探索专家团队管理机制,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供有益经验;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基层认识水平与服务能力。

    2016年3月,武定县引进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进驻狮山镇东岳社区、旧城社区和插甸镇插甸村委会依纳格村“儿童之家”示范点开展服务活动。2017年6月,武定县依纳格“儿童之家”纳入云南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资源中心5个实训基地之一,从“儿童之家”管理,日常活动开展,痕迹档案规范,推动乡镇、村委会履职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管理,制定“儿童之家”活动计划,实现周常规活动、月主题活动、暑期大型活动。此后,共开展了摸底调查、性教育、敬老节、儿童节、家庭同乐日、主题生日会、儿童委员会团队建设等主题活动,为儿童和家长服务达2100人次,提升了武定儿童保护与发展管理制度、督导培训、理论研究、服务救助的能力。

    据了解,结合云南省儿童发展现状,资源中心三年来开展了有关云南省城乡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困境儿童心理健康、云南农村地区儿童监护、农村社区基层儿童工作员的胜任力问题、云南省18岁以下儿童伤害监测系统运作等多课题调研。此外,资源中心还编写了基层儿童福利员工作手册。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儿童之家’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儿童保护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保护和服务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孩子们。”云南省妇儿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