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安徽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学田村,瓜果大棚种植户狄影已经在大棚里查看即将上市的“吊西瓜”。远远望去,这一颗颗用网兜兜住垂吊在藤蔓上的西瓜,犹如点缀在绿叶间的翡翠饰品。
个头小巧、一斤多一个,口感异常脆甜的“吊西瓜”,去年刚一上市,就被当地食客抢购一空。看着销售势头好,在妇联十多万元妇女创业转移支付资金的扶持下,狄影又拓展到11个大棚,挖水沟、换棚膜、买肥料、做包装箱,扩大规模。
“赶上了好时代,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政府给钱、给优惠政策,成立合作社之后,俺们也带动起周边村民一起种瓜果增收致富。”2012年从三个蔬菜大棚开始创业致富之路的狄影,不改庄稼人的淳朴与热情,满身的干劲。
在安徽全省城乡,近年来,妇女创新创业的氛围异常浓厚。
过去,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大省。1978年,发轫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然而,一朝跨过温饱线,几十年没有迈进富裕门。在沿淮淮北地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等地,囿于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依然有31个贫困县、3000个贫困村、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近年来,安徽全省上下践行初心使命,高举改革大旗,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在乡村大力发展产业。妇联组织顺势而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巾帼行动和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妇女创新创业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成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创业项目库,为女性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政策咨询、开业指导、人力资源服务等全程跟踪服务;支持妇女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申报各级示范主体;设立省妇女创业扶持转移支付资金,累计投入2.4亿元,扶持农村妇女发展“徽姑娘”农家乐、手工编织、电子商务等符合女性特点、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徽姑娘”“皖嫂”等妇女创业就业品牌;开展“姐妹牵手助脱贫”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开展一对一结对的技能培训。
近十年来,全省已建立省级“妇字号”农家乐示范基地518个、专业合作社574个,辐射带动16万多名妇女就业创业;建立省级“皖嫂”示范基地134个,带动20多万名妇女就业。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举办各类脱贫技能培训班4000多期,培训贫困妇女近20万人。
产业发展带动妇女脱贫。到2020年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女性242.52万人,占总脱贫人口的46.4%。
与此同时,安徽以创新为引擎,着眼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新兴产业集聚地、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一个创新平台不断搭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生态良好、交通便利的崭新安徽异军突起。
围绕创新发展战略,省市妇联为科创女性和创新人才家庭搭建成长平台、提供精准服务。合肥市妇联实施巾帼“领航、起航、护航”三大行动,助力女性发挥“她智慧”、助力“养人之城”合肥以情感留人。
科技创新成果也为妇女健康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安徽已有支持针对妇女儿童健康的科研项目115项,29个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为妇女、儿童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搭建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共认定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1家,其中包括安徽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组建了包括“生物医学与健康”“炎症免疫性疾病”等4家安徽省实验室,为保障妇女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今,安徽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奋力走出适合安徽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无论如何发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如既往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