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文/摄
5月的寿光满眼青翠,生机勃勃,广袤的田野里,各式蔬菜大棚东西纵向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山东省寿光市发展冬暖式大棚蔬菜,到90年代中期,已达到蔬菜年总产量230万吨的规模,从此奠定了“中国蔬菜之乡”的地位。进入21世纪,蔬菜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寿光蔬菜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升级提质。
5月中旬,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跟随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组织的“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团,走进寿光市,探寻蔬菜之乡产业成功的秘诀。
“鸟枪换炮”,生产效能翻一倍
行走在寿光市南部平原,各式蔬菜大棚几乎随处可见,其数量之多,棚体之大,棚内设备之先进,让人叹为观止。
“大棚里的活儿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干,不需要另请人。”在中国冬暖式大棚种植发祥地——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的一个蔬菜大棚里,今年65岁的大棚承包人王国林对记者说,他承包的大棚实种面积近两亩,配置了自动卷帘机、吹风机、水肥一体化系统等设备和系统,“一年种两茬西红柿,可以净赚七、八万块钱。”
洛城镇东斟灌村彩椒种植户李义海今年55岁,他承包的大棚实种面积达5亩多,配置的设备更多,有的达到智能化。“彩椒最适宜的温度是28℃,超过28℃,放风机就会自动打开,在手机上可以操作。”李义海告诉记者,除了农忙时节请几个人帮忙,平时的农活儿都是他和妻子打理,一年纯收入达30万元。
王国林和李义海承包的大棚属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大棚,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如今已在寿光市普遍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青壮劳动力减少以及国内外市场对寿光蔬菜需求的日益增长,原来的大棚生产效能低的不足日益显现。从2012年开始,寿光市大力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不断提高大棚蔬菜种植现代化水平。2016年,旧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的“两改”工程开始实施,通过以奖代补、减免费用、贴息等方式给菜农以扶持,寿光蔬菜大棚进入应用高标准和前沿技术进行改造的新阶段。
在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下,一个个新式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在寿光南部平原崛起,截至目前,寿光高标准蔬菜大棚已达17万个,数量比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减少了3万多个,种植面积变化不大,而蔬菜年产量反而增加一倍多,达到450万吨。新式大棚应用了更多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大大降低了种植户的劳动强度。以前,一对青壮年夫妻只能种一至二亩,现在可以种四五亩。
除了第五代、第六代大棚,近年,第七代蔬果大棚开始在寿光市推广使用。记者首次见识了新式大棚配置的“黑科技”和生产效能。
“只要在手机上一点,就可以完成喷灌、吹风等作业。”在金投田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运营方技术负责人韩永琦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说,示范园共建160个新式大棚,一个大棚实种面积近5亩,不仅有自动卷帘机、吹风机、水肥一体化机等常规装备,还增加了二氧化氮补充机等设备,并纳入了物联网系统,种植户或技术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实施远程遥控,“我们1个技术人员可以管理7~8个棚。”
比第七代大棚更先进的是工厂化栽培温室。记者在金投田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无土栽培温室和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采访时看到,温室空间宽大,地面整洁,空气流畅,闻不到一丝异味。其中,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的果蔬打枝、采摘等作业均由机器人完成,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工厂化栽培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的一名技术人员说。
“多管齐下”,蔬果更安全更好吃
进农户承包大棚,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记者一路品尝了不少生吃的蔬果,发现这些蔬果不仅长得好看,颜值高,而且口感好。
寿光蔬菜高品质的提升,源于当地政府、农技人员和种植户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土壤的肥力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大棚种植长期连作和过多使用化肥,寿光一些地方的土壤肥力一度下降。2010年,寿光市启动“沃土工程”,为蔬菜大棚实施土壤改良和微生物肥料一体化技术改进,同时杜绝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经过数年努力,大棚土壤退化、土壤板结的现象逐渐减少,土壤活力被重新激发。
种子的优劣是作物增产提质的关键。当年,寿光市引入了一批国外优质蔬菜种子,为大棚蔬菜增产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加快种子国产化和本土化,创立更多的自有品牌,从2012年开始,寿光市把蔬菜种业发展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升级的“战略工程”,动员本地科研力量,并引入高级科研团队,加快了蔬菜种子的研发、品种选育和推广。
走进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种子研发中心,记者立即被众多种子标本吸引。该中心负责人介绍,潍坊科技学院从2005年开始相继成立了多个育种工作小组,先后选育出“潍科”系列番茄、丝瓜、苦瓜等31个新品种,一些品种已获推广。记者品尝“潍科”番茄,感觉果汁酸甜适中,风味浓郁。“这是口感型番茄,不仅味道好,坐果力也强,受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欢迎。”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2019年,寿光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建的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正式挂牌,一批高级科研人员入驻寿光,开展蔬菜种子的研发、选育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们就自主研发出了“寿光玉黄瓜”“寿光小甜瓜”等17个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基本上都是国内顶尖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寿光市挂职副市长刘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10多个课题组和科研团队正在研发中心开展科研攻关,对包括“卡脖子”的青花菜、高端番茄、彩椒在内的10多种蔬菜品种进行选育,“我们将选育更多有特色的高品质蔬菜品种,助力寿光蔬菜产业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寿光市自主研发并获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达140个,国产化种子的市场占有率已由2010年54%提升到70%,有些品种已达85%。今年4月,孙家集苦瓜、纪台长茄、孙家集黄瓜、斟灌彩椒、浮桥萝卜、田柳西红柿、孙家集苹果苦瓜等7个单品,新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推行标准化生产也是寿光市提升蔬菜品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一些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已在寿光市部分农业园区率先推广使用。
记者采访时看到,金投田柳现代农业示范园的示范棚,正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制定的“番茄温室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进行种植,该标准对番茄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初加工等环节均有详细要求。“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标准落地比较难,我们率先示范,可以推动蔬菜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寿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韩永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