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原生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最早了解亲密关系的窗口,它影响着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基本认知,也塑造着我们恋爱中的行为模式。无论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孩子都是见证者,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到父母间的关系氛围。或许在他们还不明白婚姻与爱情是什么概念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父母婚姻关系中的细节。一个小小的亲密动作,一句充满敌意的语言都会被捕捉到,进而构建出自己对父母关系的认知和结论。这种关系将成为他们未来亲密关系的脚本,并内化为对自己婚姻关系的构想与期待。
父母的婚姻质量在婚姻态度的代际传递中起到一种促进作用,子女对婚姻的态度会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当父母的婚姻质量高时,孩子与父母对婚姻态度相似性会增强。和睦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见过感情美好的样子,也便拥有对幸福婚姻的敏锐嗅觉;而身处糟糕家庭中的孩子,他们长期活在压抑与恐惧里,久而久之,也习得了这种家庭相处方式。孩子的婚姻观启于父母,父母的言行正在悄悄影响孩子的婚姻观。今天,我们审视原生家庭对爱情观的影响,不是为了归因,而是为了更了解自己: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该去爱,如何接受爱。
原生家庭塑造我们的亲密关系
■ 惠惠
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家庭氛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对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对待爱情的认知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与父母相处的记忆,“操纵”着你的选择
同学A的妈妈是北大毕业,漂亮优雅,言行得体,可爸爸却相貌平平,事业平平,人也木讷。A常说爸爸太窝囊,以后她绝不找这样的男朋友。
后来A嫁的人很有能力,本以为皆大欢喜了,可没想到老公投资失误,赔了一大笔钱,A觉得他那时的样子和父亲当年很像,失去斗志,一蹶不振。
班上的另一个女生B,爸妈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恩爱在我们的同学圈里是出了名的,他们开明亲切,是我们心中共同的“理想父母”。这些年,B交过不少男友,可最后也没定下来,似乎哪个也不能让她真正满意。
C的家庭是最暴风骤雨的一个,爸爸脾气暴躁,妈妈牙尖嘴利,两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那时她放了学不爱回家,要么在外面逛,要么去同学家躲清静,可回去晚了,又不免被爸妈骂……所以,她考到外地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成家。她说,特别害怕和老公吵架,老公嗓门一高她就血压升高,所以她不停地告诫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可是老公偏不领情,脾气越来越坏……
从A、B、C三人的故事可以看到,对于父母的婚姻,大体上会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是“你们好差劲”——会看不起父母中的某一方,如懦弱无能的一方、施虐的一方;或同时瞧不上双方,认为他们的婚姻就是凑合。
第二种是“你们真美好”——觉得他们给了我们人生中最温暖美妙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幸福。
第一种态度往往会发展出这样几种故事线:
奋斗型 就像A,她不认可爸爸而认同妈妈,在人生的前半段,她的父母就像反面典型与正面典型的组合,激励着她不断前进,让自己去摒弃后者、靠近前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避免走上父母的老路,过上与父母不同的婚姻生活。
逃避型 这类人一心想远离原生家庭,选择伴侣时,也会选择一个与自己父母相反的人,更会在婚姻中竭力避免父母曾经出现的问题再次上演。可问题是,像C那样,因为受够了父母的争吵,结果连夫妻间正常的冲突也无法承受,一味地追求“和平”,就反而会埋下了越来越大的隐患。
心理学上有一个“爱的定律”,那就是,认同与反认同都是一种“认同”,一切你极力反对的,其实都是你支持的,一切你极力支持的,其实都是你反对的。奋斗型和逃避型这两类人都非常想要做和父母相反的人,但越是这样,也就越说明父母带来的创伤仍然在刺痛着她们,难以摆脱,成为一个死循环。
自贬型 就像C,她被父母婚姻的炮火所伤,潜意识里她会认同父母的指责,以至于对自己、对世界都存在着一种消极的意象,如认为自己不够好,认为婚姻不过如此等。这样的女孩不敢抓住机会,因为她不敢过比父母、比过去更好的生活,她在潜意识里会让自己滑向曾经的“舒适区”,于是,就算自已遇到幸福,也可能轻易放弃。
总的看来,在“你们好差劲”这种心态下,我们会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就是刚结婚时,看似走向了一个与原生家庭完全相反的方向,但实际上,因为与父母的对立和对抗还在,创伤还在,很多纠葛都还没有被理解以及化解,她们很可能走着走着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婚姻竟然越来越像父母的婚姻了。
如何化解这些“情结”
恐怕没有人告诉过你,你一直守着一座“金矿”,把这座金矿的矿脉摸透、打通,前面提到的几种情况你便有机会“幸免”。这座财富之矿就是你父母的婚姻。它就摆在眼前,却少有人注意到它,意识到捕捉那些信息,分析那些信息,深刻地认识它对自己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将一切归于缘分、宿命,而不去认真地问问自己:为何如此?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你可以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父母是怎样的婚姻模式?在关系中,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用什么方式交流?对对方是怎样的态度?遇到冲突时他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将帮助你观察自己的父母,观察你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
第二,体会和觉察你对这些有怎样的感受:你对父母的角色是怎么看的?你更认同谁、不认同谁?你从小最需要却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你常有的负性情绪是什么?它们常常因为什么出现?你在哪一方面会在情绪上尤其敏感?回答完这些问题,或许你已经对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我们要透过表面看到深层的东西,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危险点。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系统,你才可能去调整这个运作模式,让系统发生变化,从而跳出家族的循环圈,避免“复制”的魔咒。
如何完整而真实地活着
在我们厘清与原生家庭关系的整个过程里,开始,我们往往带着解决问题的心出发,渐渐地你会发现,问题更多地是用来理解接纳的,就好像你永远不可能把懦弱的父亲变成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或是把父母对你的影响一分为二,好的留下,坏的扔掉。
一次,我们同学聚会,A抱怨说:“我以为我找了个很强的老公,可结果他和我爸也差不多。”这时B开口了:“你老公只是一时受了打击而已,在我看来,你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你自己就很厉害,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工作也很好。可是我觉得我这辈子都赶不上我爸妈……”C搭腔说:“是啊,我爸妈天天骂我,我也挺自卑的,你身上的那股拼劲我这辈子说不定都找不到,你都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你。”
后来,A说:“刚才听了她们的话,我好像突然开窍了。我一直嫌弃我爸没本事,可正因为有这样的爸爸,我才会那么努力。我总想找个强大的男人,可其实在这个过程里,我自己也变强大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件礼物,只不过有时它的包装很难看。父母的婚姻带给我们的不都是温馨美好,也会有伤害,但经历了岁月,当我们终于有能力看到一幅完整的画面时,才会懂得,曾经让我们失望与鄙视的包装下面,其实是一份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