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今,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裹挟下,许多孩子的童年成为“痛年”。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当我们呱呱落地时,便开始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即便是婴儿也会想要弄明白自己的掌控力和自己对周围他人的重要性。儿童发展到 5岁便开始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以此面对外物。这时,他已经对‘他人希望我做什么,成为什么样子’有了较深程度的感知,在随后的生活中,这种感知慢慢深化,逐渐形成自我和世界所期望自己成为的更持久的观念。”
“六一”儿童节又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而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童年”。随着许多父母焦虑的不断升级,导致孩子的童年时光越来越不快乐;还有一些人执意要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殊不知这样做正是在粗暴地夺走孩子的童年。成长是不可逆的,为人父母更需要具备超越性的视角,来维护孩子的“成长利益”。正如周国平所说:“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切关系的最佳模式,就是彼此陪伴、相互成全。其实做父母,只需要把握两件事:“榜样”和“陪伴”。教育不是朝向对方的努力,而是把自己点亮,让对方自我点亮。对孩子而言,温暖的陪伴、充分的尊重、快乐地嬉戏、自由地翱翔,比任何表面的光鲜亮丽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