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山西以转型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三转婆姨”走出大山跨出国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碧水清波、绿水环绕,昔日杂草丛生的太原汾河水道,如今已经蝶变成移步换景的城市绿色画廊;在吕梁山区,免费的护工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走出大山,跨出国门;在太行山深处,农民从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农家小楼……

    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山西各地采访中发现,随着山西脱贫攻坚和转型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高。

    护工培训,让“三转婆姨”走出国门

    “我在这边工作和生活都挺好的,请大家放心。”31岁的杨文文如今是日本新町养老院的一名护工。来自吕梁市柳林县的杨文文,父母都在老家务农。2013年,大学毕业的杨文文,为了供两个妹妹上学,不得不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梦想,外出打工挣钱。“但几年下来,收入很不稳定。”2019年9月,杨文文参加了吕梁山护工第一期赴日介护培训,并取得了N4等级证书。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赴日之行一再延后。

    2020年12月10日,作为山西吕梁首批赴日护工,杨文文和另外两名护工抵达日本。结束防疫隔离之后,她们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日语强化培训。2021年1月24日,杨文文和23岁的文水女孩赵冉被一同派往群马县高崎市新町养老中心。“现在和老人沟通也很顺畅,每个月有9200元人民币的收入。”谈到在日本的工作与生活,两个山西女孩都感觉很满意,“原本觉得可能生活居住环境会差一点,但是来了之后发现比自己想象的好很多,感谢大家的关心。”

    吕梁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5年9月,吕梁市启动了山西首个家政护理扶贫培训项目,将劳务输出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支点。截至目前,吕梁市累计免费培训吕梁山护工35期65849人,实现就业36025人,其中贫困人口就业13158人。吕梁市还与全国316家用工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就业地区覆盖全国15个省29个城市。如今,“吕梁山护工”已成为响彻大江南北的巾帼家政“金字招牌”。

    2019年,吕梁市和日本有关方面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就推动吕梁山护工赴日展开合作。杨文文和赵冉成了首批走出国门的“吕梁山护工”。

    虽然与杨文文的“跨国护工”经历不同,但席红霞也同样是一名有故事的吕梁山护工。今年45岁的席红霞是吕梁市文水县红霞家政公司负责人。上高中时,由于父亲发生意外,席红霞不得不辍学回家。成家后,由于夫妻俩都没有一技之长,家庭收入不稳定。“摆过地摊,卖过饰品、手表,大多时候入不敷出。”

    2016年4月,席红霞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到北京从事护理工作。勤劳诚实的席红霞很快得到了雇主的认可。“一个月四五千元的收入,包吃包住。”席红霞也成了村里姐妹们羡慕的对象。

    随着眼界的开阔,半年后席红霞有了新的想法。“我想开一家家政公司,帮助更多的姐妹们走出大山。”从北京回乡后,席红霞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姐妹们听,并鼓励大家“走出大山,你会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2016年11月,席红霞创办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如今,她的家政公司已经在全县158个村建起了联络点,负责吕梁山护工培训服务。“5年来,已经动员了2110人参加培训,其中八成以上赴北京、太原等地就业。”

    “农村妇女常年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所以吕梁有‘三转婆姨’的说法。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通过吕梁山护工培训走出了大山,跨出了国门。”吕梁市妇联主席高凤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吕梁市还在北京、青岛、天津等吕梁山护工集中地建立了6个服务部、17个服务站,成立了吕梁山护工法律援助中心,保障外出务工群众的权利。此外,吕梁市妇联还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以女性为主的特点,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不断完善“吕梁山护工”网上妇联建设,精准服务外出务工妇女,最广泛发挥凝聚妇女、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全力打造护工姐妹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乡村振兴,让“光棍村”变“富裕村”

    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宽敞的柏油马路……如果不是主人介绍,很难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的刘寨村,虽然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不到十公里,但由于四面环山,没有出村的路,去一次县城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

    “全村260多户,7年没有娶过一个外来媳妇。”全国三八红旗手、刘寨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回忆起几年前的刘寨,感慨万千,“几乎都是破房塌顶的,太穷了,谁家愿意把姑娘嫁过来呀?”

    2011年前,刘寨村的“媳妇”程玉珍已经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了。“当时在县城开了一家美容院、一家旅行社。” 正是那一年,刘寨村“两委”换届,乡村两级干部和党员代表找到程玉珍,希望她回村能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其实我只是在结婚的时候回过村里一趟。”本可以过着富足生活的程玉珍在大家的游说下答应回村。“但回去以后一干,发现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已经上任了,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 程玉珍先是自掏腰包80余万元,又把自家的美容院抵押贷款150万元,以拆旧建新、以新补旧的办法建起了安居小区,4个自然村80多户最终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在程玉珍的带动下,刘寨村先后进行了道路改造、安全饮水等工程,还盖起了100多座蔬菜、花卉大棚。

    “自从村里修了(柏)油路,去县里也方便多了,种的菜也能卖个好价钱了。现在村里成立了两个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金融贷款、社员入股、土地流转、荒地复垦,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模式,一家贫困户一个大棚,每个大棚收入都在两万多元。”王凤仙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和大儿子都残疾,年届花甲的王凤仙和二儿子成了家里主要的劳力,由于交通不便,自家种的蔬菜卖不出去。2013年村里的路况有了很大改善,刘家寨村开始建大棚,王凤仙以每亩地每年600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十个蔬菜大棚,还雇了七八个村民,“现在一年收入20万元。”

    2013至2016年,刘寨村在大山上建成了100kW光伏发电站;在山下落成了规模化养羊场;在山腰修了石磨豆腐厂、小杂粮加工厂。今年春节前,刘寨村引进的酒厂也正式投产。近年来,村里还建起了养老院,改造了办公楼,硬化了街巷,安装了路灯,建成了标准化的村级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

    2016年,刘寨村实现整村脱贫。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11年不足1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00元。十年间,方圆十里出了名的“光棍村”成了邻村羡慕的富裕村。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模,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面对各种荣誉,“挖了一座山,修了一条路,建了百座(大)棚”的程玉珍也只是浅浅一笑。在谈到10年中的辛苦时,程玉珍几度哽咽,“过去的苦都不记得了,只想继续奋斗向前看,希望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