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徐杰 姜保真
□ 山东政法学院学生 黄昊漪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历史博物馆,保存着一件沉睡百年的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唯一保存在农村党支部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它也是全国仅存的12本《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其中的一本。
跨越百年,它仍旧平静地躺在展馆里,虽然封面早已褪色,但是上面的马克思形象,却依旧清晰可见。马克思的形象不仅印在了纸上,也印在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吹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号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这使得一直在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他们急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的著作《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只发行了1000余册,它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全译本,这本仅有两万多字的翻译稿,影响了中国未来的整个命运。
女共产党员接力守护
刘雨辉是东营地区的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她在守护《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是连接上级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不可或缺的一位女性人物。
刘雨辉从小就很渴望知识,像男孩子一样坐在学校里学习,但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的父亲并不允许她去,是她的一再坚持和以死相逼,才最终说服了她的父亲。1924年,她去了济南女子养蚕讲习所学习,后来又到了苏州女子产业学校念书。毕业以后她在济南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1921年,王尽美、邓恩铭将陈望道翻译的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带回了山东。1925年9月刘雨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她经常参加党的活动,所以这本《共产党宣言》就辗转到了她的手里,她深知这本小册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意义,1926年春节,在济南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员刘雨辉带着首版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回到了老家广饶县刘集村,一同带去的还有《新青年》等杂志。一回到村里,刘雨辉就把这本《共产党宣言》交给了当时刘集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并告诉他这本小册子所暗含的重大意义,叮嘱他一定要保管好它。
几任共产党员用生命守护
刘良才一开始在拿到《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并不明白册子里写了什么,但他信任刘雨辉,他知道这对穷人有用,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受过一点点文化教育的刘良才抱着这本《共产党宣言》整日研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他弄明白之后,再凭借着自己对这本小册子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给群众听。刘良才经常召集党员们在煤油灯下学习《共产党宣言》,宣讲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刘集党支部被迫转入地下活动,上级决定党的文件和书籍看后一律销毁,《共产党宣言》也被列为禁书,但刘良才却将它秘密保留了下来。1931年,刘良才离任前,把这本书转交给了当时的支部委员刘考文保存。1932年,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恶化,刘考文预感到自己可能被捕,所以又把这本《共产党宣言》转交给了忠厚老实的共产党员刘世厚。
之后不久,刘考文被捕,刘良才牺牲,两名《共产党宣言》的保存者都惨遭厄运,而刘世厚又如何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保存好这本《共产党宣言》?
刘世厚没有辜负他们的嘱托,他把这本书用油纸精心包好,最终秘密封到了自己房屋山墙的雀眼里。
之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地处广饶、临淄、益都、寿光四边地区的刘集一带,是八路军的驻扎地,盘踞在周围的日军经常去刘集搜捕八路军,1941年发生了著名的“刘集惨案”,据《广饶县志》记载,刘集惨案共造成83人被杀,500多间房屋被烧毁。原本已经逃出村的刘世厚又冒着生命危险,从老屋山墙的雀眼里抢出了这本眼看就要被大火吞噬的《共产党宣言》。
最终这本《共产党宣言》被84岁的刘世厚献给了国家。
兜兜转转百年,真理的光辉永不灭。从王尽美、邓恩铭到刘雨辉,从刘良才到刘考文再到刘世厚,是六位中国共产党员的接力传递与守护,才使得这本《共产党宣言》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