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钦芦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到5月20日这天,朋友圈里就变得特别热闹,甚至还有人来跟你祝贺节日快乐,这是哪儿跟哪儿的事啊!后来才知道,这是网上兴起的情人节,利用了这个数字的谐音,男女间表达“我爱你”的日子。呵呵,不知道什么人创造力这么强。据说,这个创造的背景是因为国人不善于把爱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一些有社会使命感的人着急了,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提升国人的情感质量。
这个初衷倒是不错,但是我对它的使用价值却有些不以为然。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自古亦然,爱的表达也是从来就不缺乏的,只要你读读《诗经》《楚辞》,翻翻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或许你就会同意这点。当然,在传统文化中,这样的表达都有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七仙女站在路上故意挡董永的道,找他的碴儿;刘海砍樵,爱慕他的狐仙“胡大姐”暗中相助;司马相如爱上卓文君,演奏一曲《凤求凰》表白心迹;宝玉和黛玉则是通过诗文往来,两心相知。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不知哪朝哪代的两个男女偶遇并相慕,分手时男方很想再见到他的女神。女方的回答是:“蝴蝶可以飞上花朵,花朵怎能随蝴蝶起舞?”意思是让男方去找她。后者当然立即就明白了。含蓄有含蓄的美,委婉有委婉的雅,虽然没有直白地表达“我爱你”,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耽误不了当事人准确地判断对方的情感走向。
而现代年轻人何等自由何等聪明,不说出这仨字还不明白相互的感情?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沟通手段,更不大可能存在一个不表达出来就误判对方的问题。更何况越来越高的离婚率说明,虽然敢于口头示爱的人多了,但是似乎对于提高情感或婚姻质量没有明显的帮助。
所以,以我的理解,这个民间创造出来的节日,对男女间的情感质量改变其实没有多大影响,成的自成,分的自分,跟有没有说出那仨字没什么关系。如果说有什么作用的话,我觉得就是给男女间提供了一个浪漫的情感游戏的由头,给商家带来更好的生意。不是吗?
有意思的是,今年“5.20”那天,我恰好有一篇写做家务的小文在报纸发表出来。没想到我的朋友(各个年龄层的都有)中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人前所未有的多,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的就不少,把他们的想法跟我交流的人就更多了。有女同学说要转给不喜欢做家务的先生看,有男同事感慨地说确实应当从这方面体贴另一半。还有一个我一直以为过得很幸福的女士私下告诉我,因为先生不做家务,他们的感情大受影响。有的朋友把这篇文章和“5.20”这个日子读出了联系,评论说与其整天讲“我爱你”,还不如心疼自己的另一半,多做些家务呢!妹妹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时,也写下了这样一句导语:爱你的家人,从分担家务开始。
在一片表白“我爱你”的日子里,听到这样的反馈,让我始料未及。在这个日子刊出这篇文章既不是我的本意,我相信也不是编辑刻意而为。但是,我们无意间触到了一个问题:爱要表白,但是人们希望这种表白不光停留在嘴上,更期待从行动上有所表现。想想看,整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遇到柴米油盐的家务事需要分担的时候,却缩在一边一个人玩游戏,或者对着手机看得发呆,对亲爱的人的辛苦熟视无睹,这样的表白还有多少实在的意味?所以,当你在这天表白的时候,没准儿你的表白对象会这么想:是吗?那快把那堆碗洗了吧!是的,婚后的日子不是靠表白来过的,爱不爱,爱得有多深,你的行为说明一切。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口头表达总显得苍白,多了还让人觉得是玩嘴皮子游戏呢!
而对还处于罗曼蒂克阶段的年轻男女来说,表白也要掌握好分寸,不可把那仨字用得太滥太猛。例如,如果是在交友阶段,明明知道对方心里根本还没有那意思,你这一张嘴就带有感情绑架的意味了。对方或者觉得受了冒犯,或者感到唐突、尴尬。更不用说在大庭广众下,冲着根本不知道你是何许人也的偶像一边喊“我爱你”,一边扑到舞台上去。这效果不光让你的女神晚上会噩梦连连,而且你一准儿会成为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笑谈。
有时候我就怀疑,当人们急于去表白的时候,恐怕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掂量清楚这仨字的含义。至少,当我们这么表白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身体荷尔蒙分泌的结果,它应该还包含着在充分了解、并相互都有好感的基础上,对对方道德人品的认可、知识文化的欣赏和个性的相容相契吧?还有,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条,当你这么表达的时候,你是否准备好或者已经在和对方一起经历生活风雨的洗礼,承负起庸常生活的担子,对对方以及你们的家庭成员切实负起了责任?
而如果这一切你都想明白了,尽管去表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