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她·未来——西部女童科技教育活动”走进广南,女科学家与女童们面对面分享交流

让科学之光照进女童心里


    唐立梅给女童们签字。

    女童们聆听唐立梅的科普讲座。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我已经和唐立梅老师约定好了,将来去南极找她,她会等着我!”陆丽芳激动地说。

    陆丽芳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区第一小学女童班的学生,现在上5年级。5月20日,“她·未来——西部女童科技教育活动”第一站走进了陆丽芳所在的小学,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两项经历的女科学家、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走到女童们身边,为她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生动的科普讲座。

    这场讲座不但颠覆了孩子们对于“科学家是爷爷奶奶的样子”的认知,更为她们打开了一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窗口,点燃了她们心中探索科学的火苗。“以后要当科学家”“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听完讲座后,孩子们纷纷立下自己的誓言。

    记者了解到,“她·未来”系列活动旨在提高中西部女童对于科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迄今已成功举办5年。今年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高通公司、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北京科技报社承办,并得到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各地科协和多所中小学校的大力支持。

    科普讲座:让女童们感受到科研之美与坚持之乐

    “海底有植物吗?”“帝企鹅是一夫一妻制吗?”“‘蛟龙号’有哪些功能?”“南极极光是怎么形成的?”……在广南一小的教室里,唐立梅向100位女童班学生作了题为《保持理想向阳而生——从深海到南极,探索的脚步不停止》的分享。

    作为首位搭乘“蛟龙号”下潜到大洋的女科学家,唐立梅从海底资源类型及分布,讲到自己搭乘“蛟龙号”下潜深海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带着女童们体验了一场奇妙多姿的“海底之旅”;在介绍自己参与南极科考的经历时,唐立梅通过一张张生动照片及精彩讲解,让女童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科研之美与坚持之乐。

    一场讲座,让一束科学之光照进了孩子们心里。聂绪艺同学说:“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科学家,但我听唐老师的话,‘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心尽力’,以后要做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王素馨同学说:“我觉得祖国好伟大,‘蛟龙号’可以下潜到7000多米的深海,成为世界之最,以后我也要去海底看看。”陆丽芳同学是提问环节第一个举手的,她说:“以前我以为海底有很多植物和动物,现在我知道了,海底没有氧气没有植物,是一片黑暗的。这让我对海洋科学有了进一步了解。”

    女童班:让少数民族女童也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其实,有一束光早已照进了孩子们心里,这就是女童班的设立。广南一小校长杨慧对记者介绍说,在广南县,女孩们的普遍命运是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或嫁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女孩见识不多、选择很少。

    “基于此,广南县于1995年在龙头小学——广南一小开办了‘少数民族女童班’,每隔两年招收一届。”杨慧说,“现在这届是第12届,一共有100个孩子,两个班。”25年中,“女童班”成功培养了500余名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已有100余人进入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选择了自主创业。“女童班的初衷是,让少数民族女童能够接受到优质教育,今后有好的就业和发展方向。现在看结果很好。”杨慧欣慰地说。

    记者在校园里看到,身着民族服饰的女童班孩子们落落大方,整洁干净;会主动和来校的老师、嘉宾打招呼;提问时思路清晰,井井有条。“我们把学校最好的老师都派给了女童班。除了开设正常的文化课,还特设心理辅导课、卫生健康课等,每年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外实践。”杨慧说。

    德育老师穆艳丹还清楚记得这届孩子刚来时的样子:内向、害羞,在开班仪式上连一个能上台讲话的孩子都选不出来。“不到一年时间,她们每个人都变得大方健谈,阳光自信。” 穆艳丹感慨道,这些孩子决定不了自己的出生地,但她们可以决定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女童班班主任王艳琳高兴地说:“刚开学时,我们班成绩垫底,现在可以达到平均水平了。”

    在广南一小古朴深幽的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操场上的喧闹声、广播里青涩的朗诵声,“她·未来”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活动为女童们带来的科学启迪和成长认知,或许将影响她们的一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