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希望科普能为孩子们播下科学的种子

——访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


    唐立梅在女童们的绘画上签字留念。

    专家简介  

    唐立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参与了“蛟龙号”第72次下潜任务、“雪龙号”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是国内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极地科考两项经历的女科学家。曾获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典赞·2020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称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记者:您经常做科普教育,您觉得科普教育对于青少年有何意义?对于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女童有何影响?

    唐立梅:我做科普时讲的内容是我的亲身经历,这些内容平时大家看不到也不会经历到,书本上也没有。我觉得通过我的讲解可以让孩子们对于科学有一种向往和憧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

    这次听课的都是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孩,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她们来说很实际。在她们心里,科学家是遥不可及、崇高的。我希望通过和我的接触,让她们感觉到科学很有意思,科学家可以触碰到甚至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所以这样的活动对她们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我做科普的初衷,是希望引导更多青少年热爱科学。我想告诉他们,科学是好玩的,不是枯燥的;同样也想告诉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尽心尽力做好,争取做到极致。

    记者:您何时开始做科普教育?有什么特别的契机?

    唐立梅:2013年我从“蛟龙号”回来后,我所在城市杭州就有学校邀请我去给孩子们讲课,从那时起线上线下加起来我一共做了百余场科普课堂。事实证明,这种科普教育对学生是有作用的,最直接的就是有学生听了我的讲座后,直接报考了我的研究生。

    记者:作为科学家,平时您如何平衡科学研究和科普工作?

    唐立梅:科研很多时候是在脑子里工作的,不是在办公室,比如在做科普的路上,我的思维还经常停留在正研究的课题上。我要经常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讲座,但我统筹时间的能力很强。平时,我不看朋友圈、不刷微博、抖音,也没有太多娱乐,所以感觉时间还是很充裕。

    记者:您认为女性在通往科研的路上,是否会存在一些特殊障碍?

    唐立梅:现在从一些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在本科和研究生的比例和男性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障碍,一般都是从结婚生育开始的,这也是一个社会分工问题。我是一直读到了博士,然后从事科研工作。我认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不一定非要读到博士,也不是非要搞科研,不管是读本科还是读职业学校,只要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工作,有所执着和热爱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就非常成功。

    记者:在女性从事科研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唐立梅:在科研面前,没有性别之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青年科学基金申请的年龄方面,要求男性是35岁前、女性是40岁前,这个就考虑了女性要生儿育女的客观因素,我觉得很合理。我希望国家可以出台更多政策,给予女性更多的倾斜和关注,增进女性公平就业的权利。

    记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都在做科普教育,对此您如何看待?

    唐立梅:我觉得做科普教育很有意义,不但会实实在在影响到一些青少年,而且也会增加我自己的人生阅历,我还会继续做下去。现在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在做科普教育,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很有帮助。我觉得未来应该把科普教育的工作量纳入到科研业绩中,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到对公众和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中。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