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意味着年轻人有选择的空间,也有拒绝的权利。最怕的就是貌似“躺平”,其实躺得一点儿也不踏实。这种其实就是假佛系,真懒惰。其实,如果能够通过工作来探索自己、表达自我,这样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而这样的工作势必不是“躺”来的,而是努力创造出来的。
■ 高琳
“躺平”一词最近火了,这好像并不是指“啃老”或躺在家里睡大觉,而是指放弃拼命工作、忙碌又盲目的生活,通过主动降低欲望,而让自己活得更自在的一种生活哲学。
面对竞争,“躺平”青年不对抗也不顺从,他们不甚关心未来,只活在当下。换句话说,选择“躺平”就是放弃各种焦虑,但并没有放弃生活。这样看来,“躺平”实质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无可奈何,同时也是对“躺赢者”的一种蔑视。也许年轻人认为的成功,就是活着,不装不端地活着。
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一个社会开始出现“躺平”现象,就意味着价值观更多元,至少证明我们步入了小康社会。“躺平”意味着年轻人有选择的空间,也有拒绝的权利。
也不能简单认为“躺平”=“颓废”=“堕落”,要看如何定义“成功”。于很多人来说,成功更多是一种优越感——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正是这种比较导致了焦虑,也是“内卷”的根本来源。因为通过“比较”获得的优越感终究是一种“外观”,不会长远。一旦失去这种外在的满足感,幸福值就会直线下降。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就不会跟别人较劲,也就不会跟自己较劲。所以,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内观”,通过向内看获得幸福感。为了工作而活着——“内卷”,为了生活而工作——“躺平”,这恰恰反映了年轻人的不甘心:“我想要的是靠努力去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是靠努力成为工具人。”
其实,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躺平”也需要资本,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资本。而真正能做到降低生活标准,减低欲望,不攀比,不强求,更需要非常强的定力。
所以啊,“躺”不“躺平”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要有选择:想躺下,随时可以躺下;不想继续躺着,又随时可以站起来。前者需要的是心力,后者需要的是能力。
最怕的就是貌似“躺平”,其实躺得一点儿也不踏实。躺下来,刷个朋友圈看到别人优秀,心里不忿;站起来干活吧,嫌累又不爽。这种其实就是假佛系,真懒惰。
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都没搞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能够通过工作来探索自己、表达自我,这样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而这样的工作势必不是“躺”来的,而是努力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