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主张

体验“茶百戏”,享受慢生活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代诗人陆游的这句诗正是描绘“茶百戏”中点茶、分茶的场景。今年“五一”假期,我没去景区凑热闹,就在小茶室里与宋代人“神会”,与“茶百戏”结缘,享受了一段难得的慢时光——一卷书,一杯香茗,午后晴窗,自在悠闲。

    ■ 李凌霄

    今年“五一”全国共出游2.3亿人次,我做为其中的2亿分之一,去了苏州,在闺蜜小鹿的茶店里,体验了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慢生活。

    小鹿的茶店在苏州最繁华的步行街平江路上,小小的茶室摆着两张茶桌,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味道。墙上木牌写着“68元限时体验宋代点茶法”,我也加入体验行列,细品茶中奥秘。

    小鹿端出一个托盘,上面有一个茶碗、茶筅、小茶罐,还有茶匙。小茶罐上有3个字——“茶百戏”。小鹿用茶匙从小铁罐中取出一些茶粉,放到茶碗中,然后倒入一点点水,开始用茶筅在碗中搅拌,手势如同在碗里写英文字母“M”。“这是调膏,这个动作叫‘击’。”伴随着手中动作,她又一次在碗中加了水,直至半碗,继续击打。“这叫‘拂’,就是要打出茶沫……”

    随后,小鹿拿起茶匙蘸了蘸水,在刚打好的茶沫上开始写字作画。不一会儿,茶碗中出现了一个白色的“茶”字。“这就是‘茶百戏’的过程,也叫分茶,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只用清水画图案,不加任何其它东西,很多人加了各种粉末后说是‘茶百戏’,那只能算咖啡拉花。”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在点茶中,又分为舀茶、调膏、点水等步骤。舀茶看似简单,却是很重要环节。如若茶少汤多,达不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茶水表面很难起白沫,这叫“云脚散”;反之,舀茶太多,造成茶汤表面浓稠如粥,仍无法起沫,被称为“粥面聚”。所以,用茶必须不多不少,而这全要凭手感和经验。

    我也学着小鹿刚才的动作,舀茶、冲茶、调膏、打茶沫……最后,一个四不像的猫咪头像,出现在了我的茶盏中,旁边是绵密的茶沫。虽然这是我画画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但还是有了一份别样体验。那天最后,我端起茶盏将自己的“作品”一饮而尽,口感比平时喝的茶更丰富也更细腻,还有一丝丝回甘。

    因为有了这次体验,我特意上网查询了“茶百戏”,还专门淘了本关于中华“茶百戏”的书。原来“茶百戏”唐代就开始有记载了,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西山兰若试茶歌》里以“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描述茶汤中显现图案的雏形。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宋代诗人陆游的这句诗正是描绘当时点茶、分茶的场景。宋人极爱喝茶,喝茶也很讲究,要“点茶”,还要“斗茶”,据说宋徽宗就是“斗茶”高手。所谓“斗茶”,就是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规定量的茶粉,比试谁的茶沫打的细腻绵密,再比试谁的“作画”技艺高超、留存时间更久。从苏轼的词句中也可看到,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就被称为北宋第一“点茶”高手,因其能在茶面上绘制西湖山水,被称为“三昧手”。

    “茶百戏”在古代曾和琴棋书画齐头并进,却在清末慢慢遗失,又于2009年被我国的茶文化人章志峰所恢复。

    如果有机会穿越时空,你愿意去到什么朝代?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今年“五一”假期,我没去景区凑热闹,就在小茶室里与宋代人“神会”,与“茶百戏”结缘,享受了一段难得的慢时光——一卷书,一杯香茗,午后晴窗,自在悠闲。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