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美·看点 PDF版下载

版面: 美·看点

“陶匠”邓红锦:每一天都像一生那样跌宕完整


    云南·华宁陶手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红锦,被业界认为是“文人陶”代表性人物,她的陶作屡获全国及省级奖项并入展国内外专业展览,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以下简称为记者)走进了邓红锦位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的工作坊——一座百年历史的乡村老屋。

    老屋里,谈起她自主研发的系列色釉,邓红锦莫名的兴奋,“我追求色釉的敏感性,随着火焰方式的不同产生了随机性结晶,隐晶和显晶呈现出微妙烂漫的视界,犹如大自然中人迹罕至之处的不可言说。”

    访谈结束时,邓红锦略带得意地说:“我的每一天都像一生那样跌宕完整。”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记者:“与众不同”一直是外界对你的陶瓷作品的评价之一。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邓红锦:我并没有刻意地想要创新。在我看来,创新是一个自然的发生,创作的时候,只要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去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并用自己的方式,就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种情形,一般会被评价为创新,因为它不从众。

    记者:你对器物的时代性是怎么看的?对继承传统又是如何理解的?

    邓红锦:陶瓷艺术对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来说,从来都是当代艺术,只有打上它所诞生的那个时代的烙印,才具有文化价值和精神特性,并有某个角度的历史记录性。对传统的继承,除了对传统形制外,还要对传统思维与精神有深切理解,一定是血脉和基因意义的,一定是包含着成长性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记者:目前在陶艺创作上有新的想法吗?

    邓红锦:我正在创作一个系列作品,我把它命名为《锦书寄》,是我在创造自己的“象形文字”。太阳象征着我热烈的心境,绣花鞋象征一场情事,烟斗象征着记忆中某个男人,雨伞象征一次呵护;以油灯符号代表孤单,以竖向雨线代表忧伤,以横向水波代表隐隐的欢喜等等……我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心事记录、寄放在这些符号里面,这是一个人的不需要表达得过于明确的历史。

    记者:这些“自己的象形文字”有很强的私人性,能引起他人共鸣吗?

    邓红锦:会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因为都是大众经验里的符号,来自生活细节,有天然的温暖气息和暗示。同时又有抽象性,看到的人有各自的联想。除了这些,仅仅用这些很跳跃的符号来做装饰,也会很有味道。

    记者:你所追求的陶作风格是怎样的?里面包含何种观念或理念?

    邓红锦:我希望我的陶作器物有宁静、简约的调性。釉色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会感到它与大地的血缘关系。我也希望我的陶作把自然与火、与我的某一个包含美的瞬间记录下来,这就包含了偶然性和命运感。

    我喜欢更多地采用天然物做釉,里面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其中一些微量的元素,我尽力用火焰唤醒它们、呈现它们,那些随机性结晶花,微妙而灿烂。我管这叫作“泄露大地的秘密”,我想体现地下的璀璨。

    记者:你的作品陈列室中,有些局部的小火泡、缩釉什么的。你是把它们作为问题样本,还是认为它们很美?

    邓红锦:它们确实很美。有些常规经验里的缺陷,意外地呈现了另一种美。器物审美体现它所产生的时代的生活哲学。在古代,人们追求生活中罕见的完美,追求与普遍的生活有距离的东西以象征精神的高度。但是在现代,生活哲学讲究真实,坦然面对命运和伤痕,重视个体的价值。我就很钟情一些偶然产生的肌理,当然,不是所有的偶然肌理都美。

    记者:你是怎样走上制陶这条路的?

    邓红锦: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观赏、收集器物,在高中时就是当地旧物市场的常客,常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堆瓶瓶罐罐,所以对于器物的线条、造型和颜色都十分敏感。

    2007年时,因为收藏普洱茶而寻找茶器。在收藏建水陶的过程中开始学习陶瓷鉴赏、设计器物造型,再交由陶坊制作,但经过陶坊制作出来的器物总是偏离我的设计初衷。2012年,我决定自己掌握制作环节,制作过程中感到建水陶的彩泥镶嵌工艺离不开画师,我的意见又经常与画师相左,我的表达难以在器物上实现。

    后来,我受邀入驻华宁县创办锦窑。华宁有600多年的色釉陶传统,陶匠们研发自己的釉子来装饰坯体,可以独立进行审美表达,不依赖书画。于是,我拜华宁制陶世家的向永清先生为师学习传统色釉工艺,同时开始了几乎疯狂的读书与实验过程,一遍遍地配制釉药、试烧。2016年,我研制的系列色釉终于通过了自己的审视,色釉陶作开始面世。

    记者:你来华宁不久,就开始运作“华宁民间手造陶塑”,为什么热衷这件事?

    邓红锦:我的师傅向永清曾带着我捏制他经常捏制的脊兽,这个过程像烙印一样深刻。

    2017年春天,我在一次和村民聊天时得知,甸尾村民小组有580个村民,有些青壮年可以外出打工,但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外出务工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我和我的学生可以教他们捏陶塑啊,就像我师傅教我一样。”我和向师傅讲了这个想法以后,他毫不犹豫地把他早年捏的龙虎脊兽送给了我。我请村小组召集学员,只要对陶塑动物感兴趣、有意向学习的村民都可报名免费学习,还免费发放陶泥和工具。我们手把手教他们,再把合格的陶坯收购过来,统一施釉、烧制、销售。我希望村子里的农民和没有职业的人,通过学习做陶塑实现居家就业,不仅有收入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记者:有多少村民接受过你们的手造陶塑培训?

    邓红锦:仅华宁境内就有1000多农民接受过技艺培训,300多人熟练掌握了技艺,100多人在坚持做,30多人的手造作品在市场上畅销。

    67岁的施贵珍喜欢做马,因为她从小就是养马的,熟悉马的各个部位,做的高原矮脚马很受欢迎。李惠金是他们中最刻苦的,技法掌握得好,不仅做什么像什么,还擅长创意,并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伴,她还因此获得2019年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记者:运作“民间手造陶塑”的意义在哪里?

    邓红锦:是专业艺术家回馈民间,与民间达成新时代的互动关系。人类最灿烂的远古艺术都是农民创造的,那时候没有专业艺术家、没有艺术院校,艺术的种子始终藏在我们的血脉里。一个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除了靠行业和产业传承,民间传承也非常重要。当一个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谋得有尊严的生活,他就会自觉地走在自我教育的路上,并不断寻求成长。

    另外,这也是一个微小企业扩大事业团队的方式之一,微小企业以艺带农,即可解决事业队伍问题,也会有效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