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建党百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家庭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把家庭提升到国家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加强现实调研和理论认识,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国共产党秉持继承优良传统、倡导核心价值的原则,把家庭理论认识转化为与时俱进的家庭政策,带领人民努力构建家庭友好型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领袖人物,重视亲情和建设家庭的良好示范,起到非常重要的榜样引领作用。
■ 叶文振
2015年,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团拜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向全球华人拜年时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建党100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把家庭的价值放在党的事业议程上,对家庭建设的呕心沥血、对家庭幸福的殚精竭虑,赢得人民对党的爱戴和信任,共同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爱家、爱国和爱党彼此交融、家国情怀浓厚、党民关系密切的中国家庭故事。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家庭的良性发展
家庭是人类建构的第一个社会制度,它所赋予的人口再生产、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与此同时,家庭自身也经历了显著的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形成历史悠久、价值厚重的家庭传统。在和中国共产党并行的一百年里,中国家庭既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呈现出翻天覆地的时期变化。生生不息的家庭人口再生产让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对孩子教育的家庭重视和全力以赴促使普及和精英教育并驾齐驱,每年不仅推出近千万大学毕业生,而且还向海外高等教育输送了不少优质生源;对家庭成员职业发展的追求和彼此支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劳动人口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按照一个四口之家计算,约合12万元,很多家庭都进入了小康家庭的行列;尤其是平等和亲互爱的代际和婚姻关系在不断提升家庭向心力和幸福感,并外化为更加和谐、稳定和富强的中国社会。可以说,中国家庭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世界性的奇迹,展示出中国式家庭的勃勃生机和美好未来。
回望过往,我们发现,中国家庭的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家庭幸福。如果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古老中国走出了一条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那么一样古老的中国家庭走出了一条与党同心同德、与国家共生共荣的民族幸福之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家庭发展的伟大贡献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共产党把家庭提升到国家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加强现实调研和理论认识,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从早期共产党人反对封建家庭的父权制、主张婚姻自由,到毛泽东说过,“提出建立模范家庭,这是共产党的一大进步。我们主张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邓小平认为,“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再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更加系统的“三个注重”家庭论述,《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的出版,都为中国家庭建设与发展奠定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与路径。
二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继承优良传统、倡导核心价值的原则,把家庭理论认识转化为与时俱进的家庭政策,带领人民努力构建家庭友好型的社会。早在1922年7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就在《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中指出,要根本解除妇女家庭的奴隶地位,解除她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组织中家庭的和母性的负担,打破旧社会一切礼教习俗的束缚。20世纪30年代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相继颁布《中华苏维埃婚姻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男女平等、结婚离婚自由、禁止童养媳、废除一切包办强迫和买卖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等内容,使妇女在婚姻家庭中获得更多话语权。1942年中共中央进一步调整党的家庭政策,将现代意义的民主观念植入乡村家庭之中,提出塑造新式“民主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制定的第一部正式法律是婚姻法,为家庭婚姻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司法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党的家庭政策就更加科学化、体系化和具有鲜明的应对家庭时代挑战的针对性,如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篇、反家庭暴力法的正式实施和《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的推出营造了更加完善的家庭发展的法律环境;精准扶贫政策让2700多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脱贫,抗击疫情政策与措施更让湖北和武汉市民与家庭很快走出危机,复归生活与生产的常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编制、实施和评估,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单设一节部署家庭的建设和发展,全国性的“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健康家庭”创建活动的举办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家庭的稳定与幸福提供形式多样和力度强劲的政策保障。
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领袖人物,重视亲情和建设家庭的良好示范,起到非常重要的榜样引领作用。毛泽东带头把儿子送到维护世界和平的前线;习仲勋教导孩子,“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习近平因公务繁忙未能参加父亲的寿宴,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既送去对父亲生日的祝福,又表达对父亲人格与品德、胸怀与作风、信仰与追求的崇敬之情,对传承好家风、像父亲一样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的坚强决心,都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时代传承和优良家风家教的社会传导。
提升家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社会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中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传统、善待中国人民的家庭情结和放大中国社会的家庭幸福的成功实践,还把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建立起来的如同鱼水般的党群关系延伸到家庭领域,融入更多的家庭功能和价值,在构造和体现党和人民一家亲的情感结构中,提升家庭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社会作用。从当年沂蒙红嫂、胶东乳娘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到改革开放初期下岗家庭、流动和留守家庭与党一起面对时代挑战、共克时艰,自我创业、自谋发展和重新崛起,再到今天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来自中国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4万多名医护人员中,三分之二是女性,也就是4万多个家庭挺身而出、逆行而上,为党分忧,为民抗疫,都说明党对家庭建设的重视、对家庭幸福的贡献,已经转化为一条情感纽带,密切了党群关系,强化了家国情怀,通过党和人民这个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家庭这个重要领域的双向互动,释放出越来越大的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时代正能量!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话题,家庭细胞说、家庭功能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国际进入后现代化、中国进入新时代,其科学性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证实。我们期待着,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家庭建设和发展成果与经验推向世界,放大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家庭幸福。
(作者为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