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提花织机的改进者

——陈宝光妻


    老官山汉墓蜀锦提花机

    主持人: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图志

    华夏科技女杰群芳谱

    古代中国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国,无数能工巧匠不断发明和改进纺织机械,推进纺织技术的进步,陈宝光妻便是其中的一员。陈宝光妻为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西汉昭帝、宣帝时织绫艺人;工织绫,传授织法,为提花织机改进者。

    早在西汉时期,提花机、斜织机等纺织工具已在我国广泛应用;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纺织业的逐步繁荣,使得当时纺织品的数量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汉代,中国纺织业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陈宝光家族尤其是其妻子的影响下,钜鹿郡的纺织业成为当时的典型代表。

    钜鹿的汉织锦以华美细腻著称于世。《西京杂记》记载,“霍光妻遗淳于衍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绫出巨鹿陈宝光家,宝光妻传其法。霍显召入其第,使作之。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显然,霍光妻子霍显用织锦收买淳于衍,但这里的织锦并非俗物,而是陈宝光妻子善织的蒲桃锦和散花绫。而且,钜鹿散花绫在当时属于非常名贵的织物,织造散花绫要用120镊的织机。镊是织机上用来夹“提花线束”的附属部件,这表明陈宝光之妻所用织机应为提花机,120镊则被认为每平方厘米要达到600根经丝,当时普通绢的经丝每平方厘米只有50根,即使满城汉墓出土的细绢每平方厘米也只有200根经丝。由此足见该提花机织工艺之复杂和所造织物的精致细腻,以及陈宝光妻精湛的织锦技艺。

    可以说,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通过把编制好的提花程序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可以重复控制提花的动作,从而大大提高织锦图案的精确复制。陈宝光妻在纺织实践中熟练掌握提花技术并对提花机械进行了改进和革新。由于相关历史记载十分简略,我们无法推测其改进和使用的提花机的具体造型,也无法详细描述并评价其织锦过程与技术水平。尽管如此,这位仅以丈夫之名闻于世的女性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上的贡献却广为人知。

    男耕女织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劳动性别分工的一般表述。中国科技史专家白馥兰(Francesca Bray)认为,纺织在宋代及宋代之前基本属于女性的知识和技能领域,她们经由纺织和织物为家庭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乃至社会道德秩序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之后,女性才逐渐丧失了在纺织领域的主导地位。陈宝光之妻的事迹只是古代千万劳动织女的一个缩影,只不过绝大部分心灵手巧的织女虽活跃在纺织实践中,但却没能在文献典籍中留下名字。我们只能从民间传说和相关文献的只言片语中,寻觅她们的踪迹,恢复她们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