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芬,王玉荣,宋鱼水……她们塑造了我的演员“品格”。用艺术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这样的角色我必须演,而且要演得真,演得透!
我渴望做一名“流量明星”,不断地扩大“角色影响力”,但我更渴望把流量变成“正能量”,去影响观众,感染观众。
■ 口述:范志博 演员
■ 记录:徐阳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我是范志博,作为一个演员,我不能说我有多知名,但是我演过的很多角色,都是真正家喻户晓的名人。比如,《建党伟业》中的革命家蔡畅;《中原女警》中的一级英模王玉荣;《真水无香》中的法官宋鱼水……很多时候,与其说我是在演绎她们,不如说是在向观众呈现她们最真实的面貌。这些优秀女性所焕发的精神力量也一直影响着我,与角色一同融入了我的血脉,并努力去塑造一名演员质朴和谦逊的职业品格。
“英雄母亲”邓玉芬教会我在绝望中坚守信念
《天下娘亲》讲述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邓玉芬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的壮烈事迹。
读完剧本后我很感动,但这种感动仅仅是被人物的事迹所震撼,而当我身临其境,“走”完她的人生时,最深的感受是“苦”和“痛”。整个拍戏的过程都很“煎熬”,剧中主人公的孩子相继去世,最后丈夫也牺牲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磨难。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哭,反复体味着亲人逝去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绝望。
一开始,我不理解邓玉芬的“狠心和决绝”,对那时的农村妇女来说,儿女是她的天啊!她怎么舍得让稚气未脱的孩子去直面战场?后来,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起初邓玉芬的大儿子自愿去当兵,她非常生气,坚决不同意,到处找寻孩子。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她在找寻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了7名战士一直守着村里的山坡地。那些战士对她说,“娘啊,我们的娘已经没了,我们要是不守住这个阵地,千千万万的娘就都没了。”邓玉芬一下子醒了,别人的儿子为了别人的娘,能牺牲自己,那我的儿子去当兵为什么不行呢!后来,邓玉芬不找大儿子了,而是把儿子一个一个送去保家卫国,其实这个时候,她已经知道大儿子牺牲了,再送出的孩子可能就是在“送死”。我想,人都是有“私心”的,没有谁生来无私,但是国家危难,心中有大爱,才能凝心聚力战胜邪恶。
有天我拍夜戏,需要连排两场“坟地”哭戏,分别是邓玉芬大儿子和二儿子牺牲后,母亲去坟上祭奠他们。拍到后来我有点绷不住了,因为接连的哭戏,不光是眼泪哗哗流,情感上也在经历一波又一波密集的痛苦。整个环境,塑造的氛围,让“我”这位平凡而又心怀大义的母亲,体会到英雄身上所承载的辛酸和伟力,这是一般人所无法企及的。我常常想,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前路,邓玉芬如此孤勇地在灰暗中前行,她不是一无所有,她眼里还有对未来的一束光,就是这绵延燎原的星火之光,汇聚成了照亮中华大地的初阳。也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支撑着我在泪水中坚守角色的初心,不被悲观的表达困阻,寻找人物信仰的藤蔓。
直到有一天,在去拍摄的路上,我看见一群正要入伍的新兵迎面走来,这些年轻人穿着军装,背着行李昂然前行,突然我泪流满面。我意识到,革命年代,一位母亲送别当兵的孩子,可能就是最后的道别。而现在的孩子,是背着大红花,骄傲地踏上军旅生涯,这是多少人努力挣来的幸福啊。
这部戏结束后,因为哭戏太多导致双眼红肿不退,不得不去就医,一位中医说我是“肝气郁结”,进而上延到眼睛。我尝试着慢慢走出人物,半年后我的情绪稳定了,眼睛也不治而愈。我认为这就是演员的一份担当和责任,用艺术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这样的角色我必须演,而且要演得真,演得透!
不爱红妆爱武装
我的演员之路是“经历”更是“历练”。拍宋鱼水,我跟了宋法官半个月,她到哪我就到哪儿,开庭开会我就在旁边听,虽然听不太懂司法专业术语,但她的工作精神在影响着我;拍女副县长,我全程体验她的工作生活,对基层干部招商引资的艰辛、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敢有了新的认识;拍女装甲团长,导演让我三步跨上坦克,三分之一的戏份是在泥水里滚打;拍沂蒙六姐妹,冬天河里站着,炸药爆破泥沙俱下,已算不上苦。
一开始入行,谁都爱演漂漂亮亮的角色,为什么呀?因为拍摄的环境相对舒适,安全,谁也不想成天泥里爬,雪堆里滚。《女装甲团长》的导演在筹拍之初,找了很多女演员,都不愿意来演,因为太苦太累。当导演向我抛来橄榄枝时,我也犹豫过,这部戏对身体素质、抗压能力要求特别高,我担心不能胜任。后来身边的朋友都劝我,“这么好的角色你应该撑起来,你不演谁来演?”
刚进剧组,导演突然问我生理期是什么时候?我当时一愣,不知道问这个干嘛。后来才得知要长期泡在泥地里拍戏,那时候浑身脏得一天要洗三次澡,洗完了再去拍,脏了再洗。等终于从泥浆里爬起来,要拍坐在坦克里的戏份时,我心想难关总算过了。可谁曾想又一个难关摆在面前:我必须三步跨上坦克,这可是实打实的要自己完成,不用替身。这个动作,我练了三天,终于顺利完成任务。
可以说,我是在“摸爬滚打”“上天入地”中拍完了这部剧。2004年,我凭借《女装甲团长》获得第四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最佳表演艺术奖。那一刻我悟出一个道理,作为演员,能不断去展现优秀女性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是我的“特殊使命”,这既给予了我巨大的职业成就感,也指明了我从艺道路的方向,这是一条越走越正、越走越宽的艺术道路。
传递“正能量”是演员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我塑造过女革命家、女干部、女兵、女法官、母亲等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女性,她们的共性是敢于担当、勇于面对。当面临难题时,她们从不会选择推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去克服所有的困难。比如宋鱼水法官,我和她朝夕相处才知道,她为了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历了多少挫折,付出了多少汗水;而基层女干部,在临危受命时毅然撑起大局的勇毅,背后又有多少焦虑和辛酸,她们光荣的背后,必然饱含风霜。这些切身的体验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上创作感悟,我所能做的就是搭建一座座桥梁,让人物直抵观众内心,去见证她们熠熠生辉的事迹和精神,并以艺术的方式,让其永存。
经历过这么多华丽又质朴的人生轨迹,我豁然开朗,这些角色带给我的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荣誉、沉淀、演员优秀的品质……她们的力量穿透剧本,无形中雕琢着我的品质与修养。慢慢地,我不会因为观众的一时喜好而去改变自己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这个角色传递的精神气正不正,角色的价值观对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我期盼能把演绎过的这些人物事迹和她们的精神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也能感受到她们的精神力量。尤其是要告诉现在的“00后”, 我们的国家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在关注网络新鲜事物的同时,不要忘记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去做更多于自己、于家庭、于国家有价值的事情。
我渴望做一名“流量明星”,不断地扩大“角色影响力”,但我更渴望把流量变成“正能量”,去影响观众,感染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