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美霖
“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既能够照顾到家里的老人,每年又有固定收入。每月食堂还向我们收购鸡、鸭、野菜等土特产,这又是一笔创收。”近日,贵州省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村民袁梦梅高兴地对笔者说。
两年前,在省外打工的袁梦梅回到甘溪侗寨,在一家农家乐务工,各项收入加起来,高于在外打工,日子越过越滋润。
“功夫村庄”藏在深山中
贵州省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共有112户538人,村民素有习武传统,武术文化浓郁,被誉为“功夫村庄”。2019年,甘溪侗寨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和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过去,景色宜人的甘溪侗寨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曾有68户245人。2015年,镇村寨三级联动,共筹资80余万元,共和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修建了第一条通村公路。
路通了,甘溪侗寨功夫文化不胫而走,中央电视台来到甘溪采访报道,2016年甘溪侗寨还被英国《每日邮报》评为“世界上最奇异的九个村庄”。一些中外游客慕名而来。随后,村党支部领办乡村旅游合作社,并创建了“助推文明树新风”整治滥办酒席的“合约食堂”,依托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功夫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业。
功夫文化带热乡村旅游
观景长廊、乡愁记忆馆、研学中心、展览馆、文化广场、功夫客栈等陆续建成;“合约食堂+乡村旅游”模式应运而生;中小学生到甘溪开展暑假研学体验;国内外游客来到甘溪,留下自己“勇闯”功夫村庄的精彩记忆。据了解,每年到甘溪的游客突破5000人次。
看到游客越来越多,在外务工近20年的杨国先夫妇回到渡马,在甘溪做起了农家乐,“节假日忙得不亦乐乎,每年纯收入最低有10多万。”杨国先说。
随着客流量的增大,不少村民主动把民居改为民宿,“民宿从128元到268元不等,游客多了,为村集体经济创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又可为乡亲们谋求更多的增收之道。”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唐安厚介绍。
“这几年寨子变化很大,外出的乡亲纷纷回来,有的搞农家乐,有的搞特色种养殖,村里人气旺了。”老党员陶光荣为寨子的变化开心不已。
八方游客带热农特产品
游客的到来,不仅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也带动了农特产品的发展。“我每年种2亩功夫菊,可收成100斤干花,每斤干花纯赚300元。”返乡创业的村民陶绍兵说。
唐安厚介绍,目前,甘溪侗寨20余户农户发展功夫菊产业500亩,人均年增收4万元左右;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天柱凤柚产业500亩,提供50个左右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每年通过接待游客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发展土鸡养殖2000余羽,平均带动乡亲年增收1万元。
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对口帮扶天柱县,并与甘溪侗寨于5月“初次相会”,作为中国武术之乡的佛山与神秘的“功夫村庄”瞬间擦出了“火花”。“我们将引导村党支部探索‘功夫文化+’模式,进一步将甘溪侗寨建成集山、水、产业、乡愁、功夫为一体的渡马特色诗意画乡。”渡马镇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