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风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风

“父亲牺牲时才27岁,他的牺牲让我们失去了生活支柱,却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胡立生深情回忆——

父亲留下的精神力量融化在我血脉里


    胡立生

    胡振芳和妻子、儿女在一起。(胡立生供图)

    胡振芳烈士1931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顽强地战斗在苦寒绝地,他怀着不屈的信念,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于心中的信仰。1941年3月被日本宪兵队杀害,牺牲时年仅27岁。

    胡振芳用一腔热血书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他那种精神力量,令子女无比敬畏,永生难忘。时至今日,胡振芳的后代,仍不遗余力地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萌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牡丹江南岸,当年27岁的抗日烈士胡振芳已在这里长眠了80年。国难当头,他怀着不屈的信念,用一腔热血书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胡振芳女儿胡立生家里,聆听在她的成长历程中,父母为她留下怎样的生命印记。

    父亲的不屈之志

    1913年,胡振芳出生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古老、秀丽的宁安县,这片坦坦荡荡的黑土地,孕育出他心底的那种坚贞与不屈。

    他自幼禀赋聪明,活泼开朗,6岁上学,8岁登台演讲就极富感染力。一年,远嫁到北平的一个亲戚回乡,看到胡振芳聪明好学,就把他带到北平读书,后来他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胡振芳深受革命师友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大师生作为抗日救亡浪潮中一支重要力量,组成南下示威团,对软弱的国民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胡振芳就在其中。

    胡立生说:“那时,家人担心父亲的安危,劝他回家,父亲不听,依然走上街头参加抗日活动,他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励了更多同胞参与到抗日游行的队伍中。家里不再给他生活费,父亲被迫放弃学业返回老家。”

    “父亲懂日语,回到宁安后,经人介绍加入了苏联红军远东司令部情报组,父亲以东园子小学校长的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抗日活动,专门收集日军军事情报。除了用秘密电台发送情报外,还曾多次装扮成熊穿越边境给苏联红军送情报……”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大地,每一份救亡图存的力量都显得弥足珍贵。

    1941年3月的一天,胡振芳接到日本宪兵队队长的请柬。“那天父亲回来得很早,像往常一样把我和弟弟抱坐在腿上,给我们讲故事,直到离开家时才放下我们俩。那夜父亲没回来。直到第4天,日本宪兵队的人才告知‘父亲病亡’的消息,还威胁母亲不要乱讲。当祖父带人把父亲抬回家时,我们看到父亲浑身血肉模糊,衣服和身体冻在一起……”那悲惨的一幕深深印在胡立生心中,一生都难以忘记。

    原来,日本宪兵队队长想诱降胡振芳,但他斩钉截铁地回绝:“这个组织被破坏了,还会有别的组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会为抗日救亡奉献终生,直到把你们赶出中华大地!”日本宪兵队长恼羞成怒,对胡振芳施以酷刑,又把他装进麻袋活活打死。

    “父亲牺牲时才27岁,父亲的逝去让我们失去了生活支柱,却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胡立生说。

    在最艰苦的岁月,胡振芳顽强地战斗在苦寒绝地,把自己的生命交付于他心中的信仰。

    恶劣环境锻造坚韧

    胡振芳的妻子孙慧敏是一位新女性,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宁安女子中学教师。因工作需要,她与比自己小6岁的胡振芳相识,1934年,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冲破家庭重重阻力走到一起。

    “父亲牺牲后,全家被抄,生活没有着落,母亲强忍悲痛,带着我和弟弟艰难度日,日本宪兵队跟踪监视母亲一年多。我们是政治犯家属,受尽各种歧视和冷遇,每个月只配给我们最难吃的橡子面,而一般人家还可搭配些小米、玉米等。”

    “两年后,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我和弟弟又到了读书的年龄,母亲得知牡丹江南的小唐村小学有人员空缺,就举家迁到那里。母亲到农村任教,可以种点杂粮让我们填饱肚子,也可逃离“政治犯”罪名带给我们的阴影,让我们获得一点自由的空气。”

    即便在那样的条件下,母亲对他们的教育也从未放松。“晚饭后,母亲会给我们讲父亲的故事,讲做人的道理,窗外明月皎洁,听着母亲的讲述,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刻。那时才渐渐明白,什么是骨气,父亲用他不同寻常的人生,告诉我们如何做人。”胡立生说。

    踩碎艰难的勇气

    1945年9月的一天,东北抗联周保中将军找到孙慧敏,向她表示慰问,还送给她一套中文版的《列宁选集》。通过这部重要文献,孙慧敏才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1946年黑龙江解放后,孙慧敏任宁安县宁安镇第一任区长。解放初期敌伪残余、地痞横行,物资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孙慧敏投入全部精力努力工作。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曾对她说:“像你这样通过自己努力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上获得一席地位的女性,值得人们尊重。”

    1949年初,中央决定从老解放区选派一批干部南下支援新区,孙慧敏主动报名,那年她41岁,同年轻人一样参加集训,一路艰辛地来到江西省南昌市,先在省卫生厅工作,1953年被调入省人事厅。

    十年动乱中,胡立生和丈夫严双光蒙冤,在那段屈辱的日子里,胡立生想到了死。母亲托人捎给她一封信,信中写道:“孩子,即使社会不再需要你,工作不再需要你,但你始终是我的女儿,是一双可爱儿女的母亲,我们永远需要你!扛不住的时候,就想想我们,我们日夜思念着你,天天盼望着你……”是母亲的这封信唤醒胡立生活下去的勇气,支撑她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在胡立生被剥夺工作权利的12年里,母亲不止一次对她说:“你认真读一读《二十四史》,就能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你还年轻,有知识,有技能,国家终究会让你有用武之地的。”

    1998年,孙慧敏走完她90年的坎坷人生,她的无私和坚贞永远留在儿女心中。

    源自父母的向善动能

    因为父亲的缘故,胡立生对俄罗斯这个民族有着一份天然的情缘。

    1955年,20岁的胡立生被国家选拔赴苏联著名的乌拉尔工学院留学。1960年毕业回国,分配到成都飞机制造厂。不久,便参加了我国教练机、歼击机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制。“那时,我们这一代人心中只想着祖国的重托,抱着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第二年就被评为劳动模范。

    1973年,胡立生被委派参加了江西省机械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热处理生产试验基地的创建。后来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任职。

    20世纪80年代初,胡立生所在的单位分房子,分房标准之一是按家庭人口。“我的户口本上只有我一人,孩子们的户口在爷爷家。有同事建议我把孩子们的户口转过来,我和母亲商量,没想到被批了一顿:‘为了分房子转户口,实质上是欺诈行为。这样分来的房子我不住!’后来我只分到一处5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

    1985年,胡立生任中国华阳技术贸易总公司副总经理。“母亲一生俭朴,我进企业任职后,母亲时常提醒我,千万不能贪图享受,做假公济私的事,否则就不是她的女儿。”父母的影响无声无息浸润着子女们,他们刚直无私的品格犹如家训一般被胡立生乃至整个家族传承。

    一次,胡立生去黑龙江省林甸县调研,发现一所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四处透风的教室里,孩子们的手都冻伤了,她极为心痛。回京后,四处筹措资金,和地方协调重建了这所小学。后来她又帮助学校建图书馆,还送给学校一套远程教育设备。

    在公司创建十周年之际,胡立生说:“我们不搞庆典活动,把节省下来的钱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她连续多年为家乡的贫困小学捐款捐物,还资助了甘肃、海南等地的贫困家庭……如今,她把这个接力棒传给了女儿严慧英。1993年,胡立生开始在欧美同学任职,为了各项事务付出很多,胡立生说,“我觉得这种付出很有意义。”

    胡立生告诉记者:“父亲牺牲时我不到7岁,他留给我的许多记忆都是模糊的,但在我心中,有一些东西却无比真切,这些东西都融化在我的血脉里。父亲虽然只走过短暂的生命历程,但他留下的那种精神力量,却令我们无比敬畏,永生难忘。”

    (特别感谢欧美同学会妇女委员会对报道的大力支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