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美·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美·口述

蔡楠:“向蔡同盟” 是革命理想事业的同盟


    向警予、蔡和森结为革命伴侣

    蔡楠与父亲蔡博

    ■ 口述:蔡楠 向警予、蔡和森之孙女

    ■ 记录:陈姝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我的奶奶是向警予,原名向俊贤,受“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于是改名为警予,警钟的“警”,“予”就是我,意为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以坚韧不拔之志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奶奶出生在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当时的中国“国势积弱,民怨沸腾,国家坏到了极处,人民苦到了极处”。奶奶的父亲向瑞龄虽是湖南溆浦商会会长,但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他也十分“渴望国家富强,有一个安定的局面,不满清王朝的屈辱投降和军阀间的连年混战。”奶奶是全县第一个上学的女学生,接受知识的洗礼后,立志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她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践行了最初的誓言。向警予这个名字也成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闪亮的名字。

    回想奶奶的求学之路,从常德女子师范学校到周南女校,再到法国勤工留学,她热爱读书,渴求知识,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正是在法国期间,她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完成了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为了国家自强,为了民族自强而读书”······这一句句铿锵誓言激发她追求革命理想的决心和信心。1916年,奶奶回到家乡创办了溆浦女校,以“自治心,公共心”作为校训,宣传新思想,让很多女孩勇于挑战封建社会束缚女性的陈规旧俗。如今,当年的溆浦女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在校学生5000千多人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每当我走进学校,看到那尊奶奶的铜像,一种崇敬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1922年,奶奶向警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她出席中共二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国共产党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为党中央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等许多重要的有关妇女运动的指导性文件,提出“女子应有遗产承继权”“男女社交自由”“结婚离婚自由”“男女工资平等”“男女教育平等”“男女职业平等”等一系列有关男女平权、保护妇女权益的条例。她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

    从1923年到1925年之间,她在《向导》《妇女周报》《妇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论述中外世界妇女解放的文章,阐述和表明了她在一系列妇女问题上所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她在上海领导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资本家的斗争,是“五卅”爱国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宣传者之一。她还提议成立了将广大女工、农妇、革命知识妇女组织在一起的“妇女解放协会”,并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会员达30万之多。正如蔡畅所说:“在向警予从事妇女工作之前,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妇女运动组织。”向警予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由此可见一斑。毛泽东赞誉她为“模范妇女领袖”。

    因叛徒出卖,奶奶的生命定格在33岁。“我为党的事业而死,无上光荣!”这是奶奶慷慨就义前的一句话,她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事业的绝对忠诚。

    奶奶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1919年12月,奶奶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寻求革命真理的路途中,她与志同道合的蔡和森自由恋爱,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运动极为高涨,二人互相爱慕,结为夫妻。

    因提倡妇女解放,奶奶把结婚称为“向蔡同盟”。爷爷蔡和森与奶奶的相识,应该是在周南女校读书的时候,他们在一起谈理想,谈未来,奶奶去世后,爷爷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伟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没有死,你永远没有死!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可见他们不单单是男女之间爱情的同盟,更是革命理想事业的同盟。

    爷爷的老家是在湖南湘乡市荷叶镇。爷爷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为了谋生,年仅13岁就开始干学徒。后来,他决心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天下和他一样做苦工的劳动人民的命运。1914年,爷爷在湖南省立一师读书,1915年秋,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可以说,当时爷爷和奶奶的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信仰,就是读书可以寻求真理,可以救国救民。在那个硝烟炮火的年代里,爷爷心怀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去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新民学会会员,他和奶奶向警予一道明确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及俄式革命来改造中国和世界,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成立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1920年至 1921年,爷爷奶奶共同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和计划,同时向各路宣传、陈述建党之急。之后他们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同志在法国筹备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几乎与国内的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成为了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爷爷蔡和森是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第一人,奶奶向警予后来被毛泽东称为“我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蔡和森当选第四届中央委员、中央局(政治局)委员,向警予当选为第四届中央委员。同年5月,向警予增补为第四届中央局委员,“向蔡同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对中央政治局委员夫妻。

    1931年,爷爷蔡和森从莫斯科回国后,曾提出去中央苏区工作的申请,但还是服从了组织上派他去香港就任两广省委书记的决定。在爷爷的心里,他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要有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勇敢担当和牺牲精神,他在参加香港海员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不幸被捕。他牺牲时才36岁。爷爷的一生也是短暂的,但他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是不朽的,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自己当年的话: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

    红色家风激励我们前行

    我出生在北京,也在北京长大,小时候常随父母参加奶奶向警予的家乡湖南溆浦、蔡和森家乡湖南双峰举办的纪念活动,包括武汉向警予墓地陵园的纪念活动。孩童时代少不更事,直到大学毕业后,每次去看他们的故居,都触景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理解爷爷奶奶的初心。

    多年后,我细细品读奶奶留给父母、爱人、子侄的大量书信,内容多为尊师重道、孝敬长辈、教辅晚辈,字里行间体现着奶奶对我们家族的责任与关爱,这令我尤为感动。

    “假如你有可能出去的话,请一定代我转告我的孩子们,就说他们的妈妈是为了革命、为了党的事业而死的,要他们去继承妈妈的事业,做个对人民对党有贡献的人!”这是奶奶在武汉被捕时,知道自己很快要离开人世说的一段话。可见她心中深沉伟大的母爱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奶奶牺牲时,我的父亲蔡博还不满4岁,爷爷牺牲时,父亲刚好7岁。父亲是由姑妈抚养成人,可以说,父亲的成长是没有父母陪伴的,但是他发现父母留给他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个对人民对党有贡献的人!”父亲牢记奶奶牺牲前的嘱托,少年时留学苏联,凭着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优秀的冶金专家。晚年的父亲默默地对父母的革命一生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工作,也曾多次回到家乡参与指导相关纪念活动。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父亲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去世时我12岁。记忆中的父亲,为人低调,淡泊大度。父亲的离世对我们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原本幸福美满快乐的家庭,突然各方面都出现了困难。后来才知道,我从中学到大学的学费都是父亲的同事和党组织资助的。

    在这个革命大家庭里成长的我,深受红色家风的浸染,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直到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和特殊化。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向警予逝世93周年,蔡和森逝世90周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爷爷和奶奶用智慧和激情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的那份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