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 赵钟灵
在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古北市民中心,刚进大门,就能听到在此休闲娱乐的居民们一阵阵悠扬的歌声。此次参访前,我就对其有所耳闻。这里诞生了全国首个设立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一名大三的法科生,“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名词并非第一次听到,但要我对它进行具体阐述,恐怕还要犹豫三分。
带着好奇和疑惑,我走进了位于中心一楼的展厅,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的介绍。通过讲解,我了解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被提出,此项制度旨在推进立法精细化,把百姓的建议原汁原味反映上去,让专业的意见渗透到法律条款中,让更多熟悉情况的人参与进来,在立法中发挥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作用。
整齐排列的一块块展板吸引了我的注意,上面详细展示了从本立法点成立至今,在法律草案征集意见过程中上报的建议和被采纳的情况,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上报的11条建议中,就有2条被采纳。
法律草案意见征集的对象相当广泛,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还在上小学的儿童,都参与了立法的过程,为法律的完善贡献或经验或新鲜的意见。此外,作为一个国际化社区,不少定居在此的外国友人也参与到部分涉外法律的建设中来。我还有幸见到了亲身参与到此前立法实践的律师和教师代表,他们向我们回忆了当时的参与情况,并表达了对立法点作用发挥的赞扬和期许。凡此种种,都让我看到了“全过程民主”理念在虹桥街道的生动实践。
参访虽然已经结束,但我心里却多了几分思考。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又能为立法的完善做出哪些贡献呢?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的同时,我是否也应该积极参与立法意见征集等诸多法律社会实践的过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此次古北市民中心之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阅历,但最重要的是收获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为中国法治事业的建设贡献属于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