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文/摄
在北京市大兴区南海子公园内,水塘边、草场上,麋鹿三一群两一伙,或卧或站或走,惬意而自在。“除了喂草料,我们没有任何干涉,让其自由生长。”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白加德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介绍说。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清朝末年近乎绝种,改革开放后经过“麋鹿重引进”项目,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目前,我国已建立81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境内麋鹿种群从回归时的77只发展壮大到9000多只,我们这里就有220多只。”白加德说。
麋鹿种群的重新繁荣,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重要成果,几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恢复与增长。“大熊猫野生种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从1981年发现时仅存7只发展到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的约180头增长至300头左右,濒临灭绝的野马、麋鹿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
今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呵护自然,人人有责”。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出席相关活动时指出,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全社会同心协力,尊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才能谋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步走模式”,让麋鹿种群从濒临灭绝到重新繁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认为,中国麋鹿重引进项目是全世界138个物种重引进项目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中国麋鹿野生种群的重建为全球野外灭绝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
“这个成功经验被总结为‘三步走模式’。”白加德对记者说。在北京麋鹿苑,1985年到1993年实现重引入麋鹿种群的复壮;1993年到1998年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1998年到2002年在杨坡坦、三合垸、东洞庭湖形成自然种群。在以上“三步走模式”的示范下, 北京麋鹿苑又于2013年在鄱阳湖湿地公园建立了麋鹿迁地种群,并将迁地种群的部分麋鹿成功野放。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进行了这种模式,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1986年建立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麋鹿保护工作;1998年开始在黄海滩涂进行野放实验,截止2020年在黄海滩涂的野生麋鹿达到1800多只。目前,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重引入时的2 个发展至2020年的81个,几乎全面覆盖麋鹿灭绝前原有的栖息地。”白加德欣慰地对记者说,除了迁地保护种群的建立,北京麋鹿苑还通过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麋鹿生物学研究与饲养管理技术集成等举措,来保障麋鹿种群不断复壮、繁衍生息。
栖息地生态修复+全天候追踪监测,使海南长臂猿种群增长势头良好
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于海南岛的我国特有物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数量急剧减少。近30年来,我国通过加快实施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野外调查监测、强化科学研究合作等方式加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并取得有效成果。
“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从1980年的2群7~9只增加到2020年的5群33只,种群增长呈现良好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的重视和投入是有目共睹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长齐旭明对记者介绍说,为扩大和改善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两次扩大保护面积,同时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范围实施生态修复4248亩,选择海南长臂猿喜食的高山榕、小叶榕等乡土树种进行补植补种;投入350万元建设生态廊道,搭建绳索廊道6条、种植树木廊道898株……同时,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将国家公园霸王岭分局辖区154万亩森林落实到13个管护站、20个管护点和356个护林岗位,做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指界到位。并成立长臂猿监测队,通过人工、红外相机等方式对海南长臂猿进行全天候追踪监测,掌握其种群结构、活动习性、繁殖习性、食性等基本情况,为深入开展研究提供详实数据。
超90%陆地自然生态系统、65%高等植物群落、85%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保护
不仅仅是麋鹿和海南长臂猿,自实施濒危物种拯救行动以来,我国通过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人工繁育、放归自然等,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野外保护、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在神州大地自由生长。
“多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稳中有升,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麋鹿、野马、苏铁、水松、木兰科植物等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恢复与增长。”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骄人的业绩源于积极行动。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贸易;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系统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快推进《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制定并实施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
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有关负责人还介绍,我国通过加快构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和监测体系,建成了以742处国家级监测站为主体、一大批省(市、县)监测站为补充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网络。该网络成功控制了陕西大熊猫犬瘟热、宁夏岩羊小反刍兽疫、吉林野猪非洲猪瘟、新疆H5N6亚型高致病禽流感等79起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我国还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与18个国家和11个国际保护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援外项目,牵头组织或参与开展‘牙刃’等系列全球打击行动,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该负责人强调说。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还需持续加力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短板依然存在。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例如:禁食野生动物后,部分养殖户转产转型帮扶还需各方面支持;保护与发展矛盾依然存在,野猪、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致害伤人损失问题逐步凸显;基层力量不足,很多地方野外巡护人员人均看守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
白加德认为,30多年来麋鹿数量增长100多倍的速度,对麋鹿未来的保护与管理提出了新挑战。“现在从事麋鹿保护的各保护区没有统一的种群监测工作机制和方法,缺乏共享的监测平台,对麋鹿可能发生的重大疾病灾害缺乏预判预警机制。”他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麋鹿研究与监测平台,对放归麋鹿进行动态监测,掌握其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并实现数据共享,从而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
针对海南长臂猿,齐旭明从监测人才方面提出建议:将海南长臂猿监测队伍的人员经费以专项经费形式列入省财政予以保障;优先选择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热爱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年轻人组成一支专职、专业的监测队伍,并加强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为监测人员购置一批监测必需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和通信设备,为智能化监测提供必要条件。他还呼吁,应在国家层面对海南长臂猿进行专项保护拯救规划,统筹规划其科研课题设置,分步、分领域破解海南长臂猿的科研难题。
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共同守护地球家园;保护野生动植物,还需持续加力。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从六个方面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继续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工作,积极支持帮扶困难养殖户转产转型;继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三有”动物名录调整,强化野生动植物分类管理;着力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条件,加强穿山甲、海南长臂猿、亚洲象、苏铁、朱鹮等旗舰濒危物种保护;对部分地区野猪等野生动物威胁百姓生产生活安全问题,从猎捕调控、主动预防、合理补偿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依法进行种群调控;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配合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充分展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