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

《岁月在这儿》,我们与祖国共成长


    《岁月在这儿》是一部以真实影像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社会风貌的变迁以及讴歌艰苦奋斗精神的纪录片,再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风雨历程。而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早已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基因里,化成一圈圈的年轮,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掌心。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在祖国日渐强大的轴心上画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圆。那一刻,我们与祖国“在一起”。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上午我兴奋地看了直播,突然决定去观赏女友推荐的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纪录片《岁月在这儿》。在去地质礼堂观影的路上,我发朋友圈道:“以实际行动庆祝建党100周年,每个人活出自己的灿烂人生,就是对党最好的献礼!”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人,我们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正与日俱增。当《岁月在这儿》中出现毛主席那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时,我即刻对接了电视屏幕中“神舟十二号”出发前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自信挥手的情景。那一刻,脑海里涌现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50万分钟影像里“淘金”,原汁原味呈现共和国“来时路”

    《岁月在这儿》是一部以真实影像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社会风貌的变迁以及讴歌艰苦奋斗精神的纪录片。这些珍贵画面都是从中央新影厂近50万分钟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中“淘金”来的,没有过多渲染和包装,有的是原汁原味的画面呈现。观影的前30分钟,我一直沉浸在黑白影像中,那些听起来“土得掉渣”的当时播音员的声音,尤其印象深刻。

    黑白影像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末,市民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购物的画面开始变为彩色,画风也随之活泼奋进起来。通过这种真实历史影像资料的前后对比,于无声处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也再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风雨历程。

    影片开头即是致敬环节,观众目光被定格在9位摄影师的青春容貌上。他们有的牺牲在解放战争或抗美援朝战场,有的在进军西藏时牺牲,有的在万隆会议包机爆炸中遇难,有的在攀登珠峰时牺牲……这既说明影像之珍贵,也道出“今天很珍贵”,同时也定下了整部纪录片的基调:平凡人最伟大。而影片确实也把大量镜头留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向平凡致敬!

    纪录片按照编年体叙述手法,从1948年“三大战役”开始,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段影像都真实记录着过往,也牢牢将你拉回到当下。

    比如: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片中钱学森冲着镜头骄傲地说:“中国人搞导弹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中国人就不能搞?”而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我还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听过、从未看过的历史影像,比如天安门广场原貌。那时的天安门城楼周边,大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恢宏雄伟的样子。还有建设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那些热火朝天的画面,镜头中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

    1956年中央新影录制的《春节大联欢》是中国的第一次春晚,聚集了当时各个领域的精英模范。年轻帅气的“李向阳”郭振清担任主持,老舍、巴金等著名作家、物理学家钱学森、数学家华罗庚等应邀出席,梅兰芳的京剧表演,郭兰英的清唱《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愿你找到与祖国一起成长的节点,同频共振“在一起”

    岁月其实“在这儿”,而不是“在那儿”。我想纪录片主创的意图恰恰是通过这些珍贵影像,让每个观众找到自己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节点,彼此连接,同频共振。这种承上启下的讲故事模式,让我们在宏大叙事的帷幕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记忆。那一刻,我们与祖国“在一起”。

    看片过程中我感慨道:长歌当哭1976。其实,我最早关于国家的记忆也留在了1976年,那一年小小的我记忆里都是眼泪……那也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沉痛”的一年,“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以及伟大领袖毛主席相继去世。而惨烈的唐山大地震也发生在那一年,我上大学时同宿舍就有一个同学是唐山大地震的遗孤。

    最近2021世界女排联赛如火如荼,我在为女排姑娘加油的同时,也更瞩目于在观战席上镇定自若的郎平教练。《岁月在这儿》中出现了40年前的1981年,中国女排3:2战胜日本队首夺世界冠军举国沸腾的情景,我即刻有效对接了“铁榔头”如今笃定的样子。40年前的“铁榔头”让人振奋,40年后的郎平依然让人钦佩。最近郎平再谈“女排精神”时说:“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在球场上展现中国人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精神。”

    《岁月在这儿》也以“奋斗”和“变化”为关键词,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极度缺水,林县十万干部群众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蜿蜒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1083公里的成昆铁路修建中,参建人数多达30万人,牺牲2000多人,平均每公里就有两名筑路者永远留在那里。如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人定胜天”,此话不虚,而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早已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基因里,化成一圈圈的年轮,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掌心。就像鲁迅先生所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岁月在这儿》中的解说词入心又入耳。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在祖国日渐强大的轴心上画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圆。跃入人海,各自灿烂;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