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想要养出乐观的孩子,父母要注意使用积极思维。最成功的养育,莫过于父母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颗种子,彼此相连,互相信任。它将是孩子积极的动力,也将是孩子自信和勇气的最大源泉。
■ 安歌
“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比起成绩和荣誉,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才是父母的终极使命。而孩子的心理状况和父母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为人父母该如何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呢?
良好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处在逆境和痛苦中的孩子,都会有求救的本能。可是,如果缺少良好沟通渠道,或者父母不够敏感,就很容易错失帮助孩子的时机。表达是孩子的天性,小时候,他们恨不得分享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但是,孩子从哪一刻开始不再愿意表达了?是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好的回应之后。孩子的每次表达,如果得到的都是无效甚至负面的反馈,他就会慢慢选择不说了。等我们回过神时,孩子早已与我们隔着巨大的鸿沟。
良好的沟通和表达,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有了这个大前提,哪怕孩子遇到难关,也有处可诉,有路可退;父母们也能够凭着那份默契和信任,来帮助孩子度过艰难。
亲密陪伴,是牵住孩子的安全绳索。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在成长中,父母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因为情感才是引导孩子的那根线。”当然,父母的陪伴要能够及时关注孩子、回应孩子,哪怕每天只能聊上10分钟,甚至只有一个温柔的拥抱,都会让孩子感受到爱,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那根纽带越来越牢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这根纽带会引导着他学会求助;在孩子陷入绝境时,这根纽带就是保证他安全的绳索。
当孩子沉默、无助、绝望的时刻,那些被爱的体验、温暖的拥抱,往往能够成为孩子心头最后的眷恋。
积极思维,是孩子乐观自信的基础。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父母的处理原则,特别是批评孩子的方式,会塑造孩子的性格。”当父母习惯用指责,甚至攻击孩子的个人和能力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行,从而产生悲观心理,变得抑郁和自卑。
想要养出乐观的孩子,父母要注意使用积极思维。这就意味着,父母的批评方式,要基于事实而不是对孩子个人的否定和攻击。孩子乐观与否,早在幼年时期就逐步形成了,父母早年对待他的方式,就藏着孩子未来理解自己的方式。
人际交往,教会孩子与世界相处的能力。研究发现,孩子社交中的挫折,可能会成为抑郁和缺乏价值感的源头。因为孩子慢慢长大后,同伴关系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家人。
所以父母要尽早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技能以及与世界相处的能力,这并不是要去替孩子解决问题,只需要放手让他自己去体验如何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融入群体中;孩子从中也会一点点知道如何维护友谊,懂得合作、妥协和信任;也能慢慢敢于应对冲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同时拥有坚定的自我。
时代在改变,孩子的需求也在改变,可父母们养育的脚步可能还没有跟上。如果孩子有流畅的亲子沟通渠道,他就不会闭口不言;如果孩子有亲密的依恋关系,他就不会陷入绝望;如果孩子总能得到鼓励和积极引导,他就不会丧失自信。
其实,最成功的养育,莫过于父母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颗种子,彼此相连,互相信任。之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它将是孩子积极的动力,也将是孩子自信和勇气的最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