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毕春艳
9岁时阿爸病逝、15岁时因贫困辍学、婚后丈夫意外致残……这是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新华乡梅子坪村妇女赵家翠的坎坷人生。
但命运打不倒坚强的女人。从扛起母女二人的风霜之家到用勤劳智慧撑起四口之家,再到连年担任村级文化干事,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贡献阿昌族妇女的力量,“我是一名党员,我应该带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赵家翠说。
幼小肩膀扛起风霜之家
1963年出生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九保乡丙盖村的赵家翠,永远忘不了她9岁时的那个夜晚。
那一年,阿爸病逝,阿妈和7个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一天夜里,火塘旁,阿奶心疼地握住阿妈粗糙的手说:“好媳妇呐,你们孤儿寡母这日子,真是不容易呀!要不在寨邻帮你找个新丈夫或把小家翠送人吧?”阿妈斩钉截铁地回绝阿奶:“这辈子我不迎新丈夫也不把翠儿给人,您看,我可以用双手照顾好我的孩子们!”
夜深沉,小家翠把她俩轻声的谈话听得清清楚楚,她不禁对阿妈肃然起敬,并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像阿妈一样好好活着,且要更加努力!”
1978年,15岁的小家翠上初三,阿妈靠割草、挑柴卖来的辛苦钱供她上学,她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优异。这一年,阿妈左脚患上了风湿病,下地干活一瘸一拐,看到阿妈的背影,小家翠心里五味杂陈。
懂事的小家翠告诉班主任:自己要放弃学业。阿哥、阿姐们拼凑着给她送来了学费,三个姐姐也相继轮流过来照顾母亲。于是小家翠复学了,她更加勤奋学习。谁知,半年后,阿妈右脚也患上了风湿病,双脚已疼痛得无法站立,再也干不了体力活。小家翠不忍心,还是放弃了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梦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母女二人的风霜之家。
苦难打不倒的阿昌女人
从小在吃苦耐劳家庭环境长大的小家翠,与同龄人相比要成熟许多。平日里,家翠除承担起所有的“家园活路”外,还和嫂嫂学起了织布抠花。4年后,在她的精心照护下,阿妈的风湿病基本痊愈,精神状态也日渐好转。
凭着天资聪颖和勤劳刻苦,20岁时的家翠不仅能织一手好布,还烧得一手好饭菜,到她家说媒的人络绎不绝。她看上的却是家住腾冲贫瘠偏僻的山梁子上、在乡供销社当临时工的同族小伙张恩松。婚后,夫妻俩恩爱有加。
结婚三年,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可惜好景不长,丈夫在建新房抬木料路上脚滑受伤,撑到家里放下料子后,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倒下了。到医院一查,诊断书上写着:肝出血,需住院,马上手术。
手术后,赵家翠每时每刻都寸步不离地守在丈夫身旁照料、安慰,丈夫也积极配合着,精神面貌一天天好起来。看着在苦难中忙碌的女儿,阿妈帮忙照看小孩、扫地、做饭、扯猪草……一刻也停不下来。
一年多的休养,丈夫的身体渐渐有所好转,却还做不了体力活,赵家翠安慰自己:“没事的,当年的阿妈并没有因失去阿爸而消沉,而是给了我们足够多的爱和温暖。我丈夫还在我身边呢,我一定要挺住!”
成了村里姐妹的主心骨
人生坎坷,赵家翠却越挫越勇。她喂养着猪、鸡、鸭,种植了茶叶、蔬菜、水稻、玉米。白天她采茶、种地,她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与精神支柱。
2012年,木料价格攀升,趁此机会,赵家翠和丈夫卖了十余亩杉木树,一次还清了所有外债。毕业后,大儿子考上了公务员,小儿子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们如今都已成家。
小家摆脱了苦难,赵家翠开始不遗余力地奉献“大家”。1990年入党的她,因文艺出众、组织能力强,自2008年被选为村级文化干事后,便连年担任。2012年,她成为腾冲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阿昌山歌)。
如今58岁的赵家翠,忙碌依旧:她自费1万多元到大理、丽江体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她看来,作为一名有31年党龄的阿昌族党员,必须把濒临失传的阿昌族织锦技艺传承的担子挑起来。
回来后,她用3万多元采买了阿昌织锦所需的材料,动员村寨里留守妇女从思想上变起来,并免费教授阿昌族的织锦技艺,如今已组织开展培训三期,共有30余名妇女参训。
“我觉得阿昌山寨要发展,必须走旅游手工艺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希望带领姐妹们一起投身乡村振兴,获得更幸福的生活。”赵家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