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家庭本位视角下的城市治理方向探索

——上海高校学者共话家庭、城市与社会协同发展


    ·阅读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加强家庭建设”的目标。近日,“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研究”学术报告会近日在上海举办。与会者聚焦于城市治理下的家庭生活与发展,讨论议题涵盖城镇化与社区改造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问题、当代家庭高品质生活构建及相关社会支持体系、生育女性面临职业中断困境,及城市发展背景下儿童社会活动空间的变化等。

    ■ 胡伟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加强家庭建设”的目标。随着家庭教育法(草案)的出台,家庭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再次被确认。“以家庭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研究”学术报告会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多名学者就相关研究进行了分享和讨论。与会者聚焦于城市治理下的家庭生活与发展,讨论议题涵盖城镇化与社区改造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问题、当代家庭高品质生活的构建及相关的社会支持体系、生育女性面临职业中断的困境,以及城市发展背景下儿童社会活动空间及内容的变化等内容。

    老龄化加剧与老年生活、养老照料的家庭支持探讨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不仅养老问题趋于突出,伴随“三孩政策”落地,老小夹击之下的家庭显然需要应对更大的责任和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帆副教授在四川等地开展田野调查,以宗族和社区步行环境为主要切入点,在会上报告了《城镇化过程中社区改造与老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宗族的作用》。报告关注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并重点关注社区治理与改造的过程中,宗族对个体和社区产生的影响。相关数据发现,社区步行环境与老年人抑郁症状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当宗族关系被添加为调节变量后,两者关系变弱。杨帆提到,老人的居住环境和形式发生变化后,其宗族活动减少,但宗族力量依然显著,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客观体现了宗族在社区改造和城镇化下的行动能力。但同时,宗族也正受到现实张力的制约,如被正式权利边缘化、甚至受到排挤等。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卢敏博士基于上海市家庭养老的背景和现状运用相关数据分享了《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责任及支持政策研究》。卢敏发现在多老人共存家庭不断增加、“自我养老”成为养老主要形式的现状下,家庭成员的养老责任意识与行动力有待加强,进而提出界定“家庭养老责任”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相关建议。卢敏提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面临经济负担加重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对此,建议相关政策输出对象可以由家庭中的“个人”转向“家庭整体”,此外,当下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养老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扶持家庭服务业并将其与社会组织相结合很有必要。

    复旦大学王菊芬教授做点评,认为在宗族关系随着人口迁移逐渐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人际关系的正常开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仍需关注;在养老问题方面,有关家庭养老问题和相关养老政策的实施可以尝试运用国际视野,相关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也应该考虑生育和养育的大部分过程是在家庭中完成的特点,男性在家庭中也应该承担更多的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

    城市治理应助力家庭支持与发展

    家庭的功能不应该仅仅被视为工作的养分供给站,在以人为本的执政重心转变过程中,社会治理需要更多地考虑家庭需求,使家庭本身成为城市治理的目标,而不是城市治理的手段。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刘汶蓉副研究员分享了《构建高品质家庭生活的社会支持体系》,就个体化时代的家庭制度意义进行相关阐述并提出建议。刘汶蓉从国际社会的相关研究入手,就婚育率、阶层分化等热点议题进行了相关数据研究和分析,阐述和分析了中国家庭的压缩性特征,延伸出对新时代家庭高品质生活的思考。她提出,当下家庭面临着生活焦虑不断加深、私领域界限模糊、生活本真性丧失等问题,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生活功能以及家庭在关照生命的成长方面发挥的作用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刘汶蓉还就护理假和育儿假的制定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生育政策的持续调整在影响生育率的同时也加深了女性的就业压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蒋莱副教授就《生育女性职业中断困境研究》作了报告。她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职业中断往往是家庭共同决策的结果,育儿也成为了女性工作-家庭双向冲突的核心因素。对于好员工和好家长的双重角色期待,男性往往具有统一性,女性则表现为分裂和冲突。而职业中断对女性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表现为“记忆效应”中短期人力资本流失或贬值。结合这一现象,蒋莱建议政府运用法律和税收机制来分摊家庭育儿成本、承认家庭照顾者的劳动价值、注重女性就业反歧视的制度化建设等来保证女性的持续就业,并重视“全职妈妈”的社会保障权益。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儿童公共空间萎缩和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权威式育儿和密集育儿让儿童逐渐成为资本积累与商品化之地,相关的经济运作模式应运而生。上海交通大学沈洋、卢婷婷副教授开展了《社会与空间视角下城市儿童空间变迁:以上海亲子商场为例》的研究,发现商场空间布局与定位和上海市激烈的教育竞争背景以及商家对家长育儿理想的感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商场也利用了周边国际学校众多的地理优势对商场的育儿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她们提出,亲子商场在强化了家庭纽带的同时也可能削弱了孩子的能动性并减少了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户外玩乐机会,在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下,家庭关系的消费属性进一步加强。研究也结合了“三孩政策”和上海市2035年规划展望,认为加快建设免费优质的社区儿童设施在激发儿童能动性的同时也能够减轻父母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进而有可能增加生育意愿,而在考虑提高儿童友好型设施的利用率时,缓解教育竞争氛围、推动家长观念和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很有必要的。

    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映芳教授在点评中提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国家面对的家庭问题往往不同;而对于女性遇到的就业压力问题和生育-家庭问题,可以推出家庭友好政策,缓解女性的就业压力和家庭育儿压力;对于儿童游玩空间的消失,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可借鉴美国郊区育儿空间的安排,保障儿童的权利。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