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7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备受关注的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背景是怎样的?如何确保三孩政策有效实施?三孩政策是否意味着全面放开生育?下一步的托育服务将如何开展?……21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多个部委相关负责人对于热点问题一一展开回应。
目的是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对于现阶段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主要考量,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表示,一方面是为了平缓生育水平下降的趋势,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于学军解释说,“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200万,总和生育率是1.3,根据2021年上半年人口出生监测情况,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会呈现走低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目的就是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以后,会不会出现显著的人口提升?于学军认为,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短期内,我们是希望释放生育潜能,平缓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长期看,关键取决于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衔接,是不是能够真正落地,这需要各地各部门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对于三孩政策是否意味着生育全面放开的问题,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强调,三孩政策也是计划生育政策,虽然生育政策逐渐放宽,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还是要继续坚持,以后的计划生育工作服务还是要继续加强。
下一步将确保《决定》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抚养孩子的成本高,是夫妇决定不想再生育的重要原因。此次《决定》在实施三孩政策的同时,也取消了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并配套实施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一套组合政策打出后,后续落实是关键。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坦言,养育成本的快速提高是当下人口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都成为“不愿生”“不敢生”等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国家在宣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后,网上关于“生不起”“养不起”反映也比较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生育支持政策的期盼。
“这次中央《决定》明确将配套支持措施和三孩生育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提出,要求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支持举措。”欧晓理进一步表示,比如,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开展孕育能力提升专项攻关;开展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动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衔接;在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等方面,也都将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欧晓理说,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和有关部门一起,进一步细化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确保《决定》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同时,动员社会力量,作好政策解读,加强工作督导,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努力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推动优化生育政策取得积极成效。
做好托育服务、学前教育……有效支撑三孩政策实施
婴幼儿照料和幼儿入园问题是社会上反映强烈的制约生育的重要因素,这两方面将如何缓解?
“将按照中央《决定》的要求,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抓。”杨文庄表示,具体行动包括,加强顶层设计,研究编制“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加强政府引导,实施“十四五”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和托育建设专项工程,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的建设。
同时,杨文庄说,要支持多元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规范家庭托育服务健康发展,也要调动国企、社会、资本等各类主体积极投入托育行业。
在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特别提出,要充分考虑出生人口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县(区)为单位,科学布局普惠性幼儿园。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健全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经费投入方面,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力度。
做好课后服务也是作为支持三孩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吕玉刚强调,每个义务教育学校都要做起来,每个学校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条件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以后,实现学校全覆盖。“课后服务是自愿选择,只要你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学校应该提供这样的条件和支持。而且,每天课后服务要不少于两个小时,这样能够保证结束时间和家长的下班时间大体能够衔接上。”
“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仅仅是简单地从二孩到三孩的数量调整,更重要的是全面部署配套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聚焦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于学军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