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香味》,写的是作者自己家中的幸福,采撷辨识书写的过程,无异于一位善良勤朴的农妇在播种阳光的种子,如同星火燎原一样,这种阳光的种子是一定会在读者眼底心中发芽生根的,会让读者勾起各自对自己生命河流的透视。
■ 刘放
相城黄埭李金珠老师,又有散文新著结集出版,嘱我为序,我以为她是客气。苏州文人多,她身边的名家不少,让我这么个新闻与文学“杂交”的写手出手小文,附在她新著前面,虽不说有多煞风景,但总归是难添什么彩的。这只能是人家的一时客气。人家客气,咱可不能犯傻气,当起真来,大大咧咧写一篇“是为序”的蹩脚文字,放在人家书前,让人家左右为难:用嘛,不大情愿;不用嘛,写都写了,不好意思不用。于是,我决定用拖延战术,不说写,也不说不写,心想时间长了,人家知道我在忙于赶出版社的书稿,就另请高明了,双方面子也都过得去。
其实,关于序的这点事儿,文学史上就流传有许多美谈。源于客气和傻气的序,最有名的,大约是初唐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了。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省亲路过南昌,登上新修的赣江边巨型建筑滕王阁,主人阎都督大宴四方宾客,并且客气,当场求序,王勃就犯了傻气,拎笔当场写将起来。客气的主人当然心下不满,他原本让自己女婿提前写好了美文,想在大家也客气谦让之际,让女婿当场一鸣惊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何方来的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傻气人坏了客气人的好事。谁知王勃越写越好,好成了千古绝唱,连气呼呼的阎都督都脸色由阴转晴,终于拍案,称傻小子文当不朽。这个有名的文学故事,让人事后想想还有点后怕,那就是,如果不是“童子何知”的王勃冒傻气,这篇奇文会胎死腹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天空也会因之黯淡不少吧?缘阁而生之奇文,也让“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数度毁而再建,居功至伟。可见,客气和傻气有时也会导演好事儿。
这件事儿,当然与在下没有可比性。王勃敢冒傻气,是源于人家有才气,腹中才气高万丈,当然敢当众接笔写华章。在下没有此等才气,自然不敢贸然接活。偏偏李金珠继续索序,执意让我写一篇。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与她的交往。她是小学教师,待字闺中时,以诗歌写作在当地拥有很高的名望,有“小舒婷”之美誉。后来做了人妻人母,就完全搁笔了,一边全心搞教学,一边照顾孩子,同时,还对心理咨询发生浓厚的兴趣,不但大量阅读这方面典籍,还考上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资质证书,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但更让她上心并视为事业的,还是育儿。
我与她直接的联系,是从她推荐小儿子子墨的习作开始的。其时,长子思航已在海外留学。我那时兼编中小学生作文习作版,看到子墨写他们兄弟之间的故事,总是忍俊不禁笑出声,深深感叹这小作者是个机灵鬼,似乎他的思维与常人不是一样的。于是,我鼓励李金珠,注意观察并记录孩子的成长,我还将自己这方面的浅陋作品发给她看。好一个李金珠,一旦写起两个儿子来,笔头就仿佛奔涌起了两条大河,一条是李白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那条河,另一条是杜甫说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这条河,并且很快就结集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九月的风》。书出版后反响相当好,很快再版加印,并且被广泛邀请签名售书并做读书报告,成为黄埭文化名人。我自然是暗暗为她高兴,暗暗祝福她。
在我的印象中,李金珠是个善于感恩的人。她整个的思维惯性,整个的性格基调,都有这样一种对待外来一切由衷感激的品格。她对待丈夫是这样,对待婆婆是这样,对待同事和学生是这样,对待两个相差11岁的儿子更是这样。在她的目光中,命运的赐予都是好的多于不好的,不顺利都是暂时的,不顺利之后必定是顺利。在家庭中,两个个性不一的儿子,在她看来每天都是新的,都是独有魅力的故事。有部影响很大的美国长篇家庭连续剧,叫《成长的烦恼》,在一个屋檐下,孩子们生发出诸多的成长故事,有趣中掺杂无端的烦恼。李金珠可是相反,在她的家庭中,孩子们的成长在她看来只有快乐,没有烦恼,连常人看来都觉得烦恼不堪的事情,到了她眼里,那也是快乐的烦恼。孩子做得好,她看到了快乐;做得不好,她相信下次会做得好,仍然让快乐过滤掉烦恼。这就是说,感恩让她永远舒展眉头,而绝不会烦恼得愁眉不展。她觉得命运厚她,虽然有时也会给她看到严酷的一面,但她不会报以一昧的哀怨愤懑,不会无休止地自责叹惜,而是坚强地挺过去,风雨之后必定是绚丽的彩虹,是长久的丽日蓝天。她用感恩之埭(她的家乡黄埭即由黄歇筑埭而得名),抵御化解不悦不顺,迎接风调雨顺。
正是基于这种个性,相应地也带来了她惜福的生活方式。任何的遭遇,任何的境遇,任何的细枝末节,她都能发现阳光一定会打印其上,她总是能从这些闪光的太阳金质斑点,去看待,去善待,去珍惜一切行将成为过往的美好,收取珍藏之。或者打个比方,生活给予的一切让她采撷到炒勺中,她会善意地加以油盐酱醋的调料,利用恰到的火候,一番颠勺翻炒,端上的就是一盘美美的色香味,自己开心地享受这生活的恩赐。当然,享受首先是在这收取珍藏的过程中。写成文,编成书,那就是这本《阳光的香味》。
作品进入社会,必须经由读者的参与,才能发生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否则,再好的作品,也只是一堆印刷品而已。李金珠的这本《阳光的香味》,写的是自己家中的幸福,采撷辨识书写的过程,无异于一位善良勤朴的农妇在播种阳光的种子,如同星火燎原一样,这种阳光的种子是一定会在读者眼底心中发芽生根的,会让读者勾起各自对自己生命河流的透视。我相信读者读到本书,一定会心生赚了的惊喜,并忍不住也有书写自己家中美好的冲动;但要不要写出来不是太重要,能让自己近乎消失殆尽的昔日美好亲情重现,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衡量一部作品生命力与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作为先睹为快的读者,我居然犯起了另外一种傻气——再写写自己儿子。他读小学三年级时,我写过一本《有一个少年》的小书,10万字,100篇,标题一律三字,全部记录他的成长足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6年后的6月,他举行了硕士毕业独唱音乐会,他身后留下的长长羁旅之途,更值得做父亲者如舐犊老牛,亦步亦趋地深情打量,摹写。我深信,这条路上的阳光,收取了就是金元宝,听之任之,就是永远消失的光影。
书成之后,我也请李金珠老师为我写序,礼尚往来嘛——我投之以木瓜,她回我以琼琚,我赚了!
(此文为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阳光的香味》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