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改革聚合力 人才强基础

——驻村第一书记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下)


    四平村西红柿种植基地。

    昔线村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建养牛棚。

    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全面胜利,我国三农工作重点已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近日,4名曾经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基层干部,通过视频连线走进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举办的学术沙龙,分享各自参与脱贫攻坚战役的故事和经验,并就如何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要把各项涉农改革集成推进,形成合力”

    “四平村是田东县改革集成示范村,把所有涉农的改革,包括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等,集成在村里进行,避免了改革单打一、零敲碎打局面,有利于形成合力。”广西田东县农村改革发展中心派驻平马镇四平村第一书记赵伟,重点介绍了改革给帮扶村带来的活力与变化。

    四平村位于右江河畔,离田东县城很近,有4个自然屯 818户3319人,主导产业为番茄、水稻种植。四平村虽然非贫困村,但在脱贫攻坚时期有70多户建档立卡户需要帮扶,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也需要提高。“这些年,我们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助推脱贫攻坚的拓展。”赵伟介绍说。

    作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县,田东县从2008年开始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活力。这项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建立农户信用评定体系,根据农户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净资产、信用履约记录、邻里关系等指标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被评定为A级信用的农户,可以获得不同额度的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金融改革给四平村的农户带来了很多福利。

    西红柿种植是四平村的主导产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一些种植户和经营户都获得过金融扶持。种植初期,农户可凭借信用评级在田东农商行申请信用贷款,用于购买种苗、肥料;村里的农资店和农产品收购商也得到了农商行的贷款支持,用以补充流动经营资金缺口。目前,该村番茄种植基地面积达1800多亩,全村有290户村民参与种植,辐射带动370多户村民到基地务工。

    “四平村还是全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赵伟介绍,近年,四平村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的认定、股权的量化,实现了“三变”,即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村民获得了村集体分享的财产性收入。如今,四平村的贫困户早已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年净收入近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1.9万元。

    “我认为,乡村振兴要把各项涉农改革集成一起推进,形成合力。”赵伟说,“农村改革涉及面较广,以农村金融改革为例,如果没有土地经营权确权,没有林权登记确权,没有宅基地确权,农户就没有抵押物,金融改革就很难推动。目前,我们在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财产权,还有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进行登记,让村集体和农户有抵押物来贷款,把老百姓沉睡的资产调动起来,助推乡村振兴。”

    “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我认为,人才的衔接是基础。”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委组织部派驻巴古乡昔线村第一书记郭员伶说。

    昔线村地处偏僻山区,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村“两委”软弱涣散,村里没有主导产业。在脱贫攻坚期间,经过帮扶和激励,村组干部的活力被激发了,能力得到了提升,村“两委”成长为脱贫攻坚的“动力车头”。在党员和致富能手带动下,村里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筹200余万元资金,创建了一个养牛产业基地,养殖规模达到了年存栏300余头、出栏育肥肉牛150头。去年,村里的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

    “村组干部的成长,既是脱贫攻坚的成果,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不过,乡村振兴的难度、深度、广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对乡村人才的数量、素质、结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我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做人才的衔接工作,实现人才振兴。”郭员伶说。

    针对一些地方还面临乡村振兴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优、结构失衡的问题,郭员伶提出自己的建议:进一步拓宽乡村人才来源渠道,因地制宜选好、引好、育好乡村人才,针对不同村庄的振兴需求,“订单式”选派驻村工作队,并从待遇、环境、激励等方面解决乡村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

    在谈到如何培育乡村人才时,郭员伶说:“以前,我们村里比较年轻的村文书、村会计,有的连基本的办公软件都不会用。这几年,我们结合扶贫工作队员的特长与他们结队帮带,比如,善于做产业的队员就与种养户和搞种养的村组干部结对,会使用办公软件的队员就与村文书、村会计结队,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实践证明,这种结队帮带的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

    郭员伶还指出,除了帮扶队员结队帮带,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还可以实行订单培训,针对乡村人才的需求,组建专家团、技能人才到田间地头、养殖场去培训技术。“现在许多村都有自己的产业,我们应该根据各村的发展状况和需求,选派相应的农业、畜牧、营销方面的人才去培训、帮带。”

    刘晓波介绍,他任第一书记的村庄也开展了乡村人才和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我们采取两个办法,一是鼓励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员返乡投资创业,二是发展本村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群众反映好的人员,纳入后备干部队伍,或纳入村‘两委’,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